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79篇
社会学   147篇
统计学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被遮蔽的"文革"叙事--从《玫瑰门》评论小史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门>是铁凝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重要作品,但从<玫瑰门>的评论小史可以看到,80年代后半期以来,评论界对"文革"主题的忽略与遮蔽是普遍的.其中对抽象人性的偏爱,导致评论界对铁凝等一些小说家揭开"文革"政治对人性阴暗面的催生和放大,与人性固有之丑陋的合谋真相这一努力,大多视而不见.这一情形与8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当代文学观密不可分,也与"瞻前"而非"顾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时代创伤给铁凝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痛苦烙印,历史的责任感使作家敢于直面历史,去触摸那根枯燥乏味而又纤细敏感的神经.反思曾经的疯狂岁月,"五四"启蒙运动很自然地成为一面镜子,"文革"的封建性与法西斯性更在于它将已掀翻的"吃人"的筵席再次搬上历史舞台,用封建的血统论和极其残酷的血腥将无辜的生命置于死地,是对历史和人性的背叛.  相似文献   
3.
家庭背景在初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职地位获得是社会分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文革后三个时期城镇家庭背景对子女初职获得的影响及变迁.研究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相同的教育资质下,职业地位的获得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在文革以后,非体力阶层家庭后代的优势表现为"跳级"和"保底"效应.其成因是什么我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革前10年是山西文学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文学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寻访毛远新     
叶永烈 《领导文萃》2008,(7):106-109
毛远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他是“文革”中的风云人物,一度成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来成为毛泽东的“联络员”。他深得毛泽东和江青的信任。差一点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一位朋友告诉我毛远新来沪的消息,1991年7月我便前去访问。  相似文献   
6.
杨树森 《秘书之友》2006,(12):39-42
实地遵守保密纪律,不向造反派提供“走资派”的“罪证材料”而被作为“保皇派”,受到打击迫害。说到文革期间秘书人员受到的冲击,不能不提到文革初期被迫害致死的田家英。田家英自1948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毛泽东一、“文革”对秘书工作的冲击秘书,长达18年之久。毛泽东与田家英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外来译者沙博理在华翻译生涯大致区分了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二十六年.这一时间上的区分使得学界对沙博理的研究更具像化.从译者对源语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取舍、自我身份构建出发,以沙博理翻译生涯第二个阶段为个案研究对象,厘清特殊时期国家强权意识形态下译者意志的彰显,从而为"文革"时期外来译者在华翻译活动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沙博理"一人三体"的翻译模式,能够对现阶段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金大陆先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扩展了“文革”研究的新领域。他撰写的《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一书就是这一研究的硕果。它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文革”研究的新思路。为此,《记忆》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启之对金大陆先生进行了采访,同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也接受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梁小娟 《江汉论坛》2012,(8):140-144
以干校经验为题材的干校文学,不仅丰富了"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还彰显出知识分子在苦难年代不惧政治强权、敢于反抗的品格。干校文学文本折射出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人格的分裂和灵魂的阵痛,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本文以干校经验为切入点,挖掘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心态与人格蜕变,以期把握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并对干校经验和"文革"历史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0.
拉煤途中     
史新喜 《老人世界》2014,(11):31-31
1968年是“文革”的第三个年头。这年,全国的运输业近于瘫痪,矿山里的煤炭运不出去,家乡人做饭、取暖成了问题。记得,那年立冬刚过,一连刮了三天西北风,气温骤降,滴水成冰。为了熬过这个漫长寒冷的冬季,哥哥决定与本村的几位青壮年结伴到阳泉拉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