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一直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中最古老、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代西方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热点问题之一。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圆满地解决自由意志的问题。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由意志"难题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焦点。克里克认为意识可以还原为神经元的行为方式;埃德尔曼认为意识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不存在"自由意志";李别特通过"意识半秒延迟"等实验证明了自由意志的存在。还有其他对自由意志的论证,都为自由意志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新的图景。  相似文献   
2.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就其性质而言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意义无论在理论和逻辑上都具有优先性.学界关于实践观点之本体论意义的几种不同说法,如"类推说"、"统摄说"、"论证说"等,是笔者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奎因看来,“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和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而且“还原论的教要,即使在它的减弱的形式中,是和关于分析和综合陈述的根本区别的另一个教条紧密地结合起来的”,“这两条在根本上是同一的”。让我们暂先梳理一下这篇文章否证两个教条的大致理路,从而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研究仍然没有摆脱实体主义还原论思维的束缚,从而遵循了这样的一条思维路径:在逻辑上通过从整体到部分、从现象到本质的还原一定可以找到某个最为基础、具有“本质意义”的“实体”,通过这个基础“实体”就可以揭开经济与伦理结合的全部奥秘。实体主义还原论思维蕴涵着价值一元论的信仰,以这种思维方式去探讨经济与伦理的结合,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片面性,而且也会带来实践上的盲目性。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成性思维对我们正确理解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还原物理主义是当代西方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它企图避免传统物理主义所无法避免的还原论困境。本文考察了非还原物理主义思潮的起源与理论特征,并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该理论陷入困境的根源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6.
7.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由金在权、戴维森等人提出的随附性范畴虽然规避了强还原论的缺陷,在心物关系的众多理论中貌似一种更为高明的解释,然而不仅其阐述和论证粗糙、模糊,并且也没有真正揭示心灵的本质和实在所指。探索意识的本质首先要符合脑科学研究的经验实证,也要从哲学高度对各种心身关系理论进行整合,统一认知构架。  相似文献   
8.
9.
以阿里尔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家与以福斯特、伯克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就马克思与熵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批判与反批判的深度交锋。鉴于熵定律在生态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阿里尔批判了马克思对熵定律的漠视,指责其忽视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限制。对此,福斯特、伯克特展开了反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将热力学应用到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创造的分析中,并借此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之于生态经济学的多重意义。福斯特、伯克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反对将生态环境问题作能量还原论的阐释,并借此阐述了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热力学”思想,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何以可能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0.
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的还原论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起,人们发现形式主义已经走到了最残酷无情的绝对状态,与此同时,也看到了它在艺术上已经走进了一个彻底的死胡同。这种 20世纪 60年代中期激进还原的艺术得出了格林伯格学说的逻辑结论,即现代主义绘画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对平面性,而现代主义雕塑则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对立体感的清晰度。本人的批评既是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理论的批评,也是对极简主义的格林伯格式鼓吹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