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玉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2):53-57
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是近代中国人民检验一切文化的试金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种"主义"与"思潮"纷纷涌现。面对形形色色的"主义"与"思潮",中国人民该怎样进行文化选择?根据文化的优势扩散原理,越是先进的文化越容易被人们优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优势"、"高势位"是其在中国得到传播的根本原因。其在中国的早期播扬经历了从"一鳞半爪"到"树根立魂"的过程,它符合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具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因子。而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读者———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实现了"视界融合",而且达到了"文本意义上的创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马欣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25
文章从近代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历史视角梳理了乡村治理的转变和规律,提出经过长期传统的农业耕作,到新中国成立前小农家庭经营发展到极端贫困状况;为了实现军事化强国的百年夙愿,乡村集体承载了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历史使命;当前仍应从"资金反哺三农"和"提升粮价补贴"两个角度出发继续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李进霞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11-13
着重通过分析近代中国粮食作物的单产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状况,总结和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是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学变革的催生剂,也是作家作品生产的重要载体。总结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经验,特别是总结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经验,将会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质量的整体性提升。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研究的理论自觉,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则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5.
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的群体。在近代"弱肉强食"的国际舞台上,留美幼童坚持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立场,有力地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其表现为:第一,反对分裂势力,维护领土完整;第二,开展外交斗争,维护华人利益;第三,索回庚子赔款,推动科教发展;第四,加强中美交流,增进两国友谊。 相似文献
6.
焦润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1):72-83
自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先在近代西欧崛起以来,在人类社会就开始分化为“主导”资本主义与“从属”资本主义的区别。近代中国是被西方列强强行拽入由其设定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去的,走上的是一条“从属”资本主义道路,而“半殖民地半封建”,则是这种独特的“从属”资本主义制度类型的一种特质表征。近代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发展路径上前所未有的“后发劣势”困境,为此,改变“从属”、扭转“劣势”,就成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主要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孝道曾被视作天经地义。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后,孝道开始受到人们的非议。非孝者并非反对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是认为传统孝道主恩,使子女丧失独立人格;孝道造成了中国家族本位,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孝道中的亲亲原则,不利于建立法治国家;孝道中的移忠作孝,成为帝王专制主义的基础。他们主张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爱与平等的基础上,父慈子孝应该是对应的。而拥孝者则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本源与起点,孝道的根本精神在于珍重生命,激发人们爱与感恩的情感。父慈子孝是道德义务,而非对应的权利。正因如此,就不应该因为传统孝道中的一些偏颇,或被帝王利用,就根本否定孝道。 相似文献
8.
董强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31-38
灾荒史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历来备受海内外学者瞩目。近代灾荒的频发,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抗灾赈济局面。新世纪以来,为了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界除继续探讨近代灾荒的成灾诱因与过程外,开始尝试将灾荒与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从而拓展灾荒史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9.
傅金祥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76-79
在古老中华文明向现代中国转换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汉语写作具有奠基性、标志性意义,它为现代中国的生长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和载体,进而推进了现代中国的文明进程。文言写作向现代汉语写作的成功转换,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业绩之一。近年来所谓汉语写作的“失语”论、“汉语写作危机”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汉语写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又经历了中西文化撞击和现代化洗礼,融汇了西方语言的优势和特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融合力和再生力,随着民族的强盛,汉语写作必将发出更强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黎聪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72-74
近代粤西诗歌表达了对法国“租借”广州湾的切齿痛恨,对清廷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我国领土的无比愤慨,对祖国被侵占的美好山河无限爱恋之情;针砭清廷弊政,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凶残、横征暴敛,鼓动广大人民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为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自由而奋斗。近代粤西诗歌体现了反帝反封精神,具有一定的地方历史文献和诗歌鉴赏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