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94篇
  免费   896篇
  国内免费   216篇
管理学   1116篇
劳动科学   48篇
民族学   602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357篇
丛书文集   5244篇
理论方法论   1145篇
综合类   13073篇
社会学   1037篇
统计学   127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438篇
  2020年   315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479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655篇
  2014年   908篇
  2013年   1169篇
  2012年   1236篇
  2011年   1653篇
  2010年   1781篇
  2009年   1806篇
  2008年   1687篇
  2007年   1949篇
  2006年   1878篇
  2005年   1561篇
  2004年   890篇
  2003年   737篇
  2002年   866篇
  2001年   795篇
  2000年   405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850—1890年以奥斯曼为代表的统治者对巴黎城市空间进行功能性改造,塑造了巴黎新的景观社会并完成了空间生产化、秩序化、政治化的重构。资产阶级借助地租杠杆,利用空间政治工具性和政治功能性进行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实现了阶层分化和新身份政治的形成。资本投机下的空间改造与生产使得巴黎无产阶级生存与发展的权益逐步被蚕食、侵害和剥夺,无产者对资产阶级的空间改造逐渐产生了由认同—消解—反抗的转向,空间正义意识开始觉醒。通过对城市空间规划改造中的阶级立场分析,论证空间正义与城市发展、阶层融合、社会排斥之间的联系机理,阐明资本主义空间规划与空间生产的固有缺陷,对当代城市的空间规划、贫困问题、社会排斥、城市包容性发展、环境更新与治理等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启发与理路审视。  相似文献   
2.
"通知—删除"规则的法律条文并没有赋予平台自治的空间,但是平台自治的需求已经"凸显".免责条款理论表面上能保障平台自治,但是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归责条款理论是我国的通说,其扼杀了平台自治的空间,司法实践对此虽有调和,但是难以济事.我国的"通知—删除"规则系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其在性质上仅仅是行为标准.在侵权行为的认定上,违反"通知—删除"规则的情形并非侵权的充分条件.事实上,这一行为标准的违反在侵权法上的意义仅仅作为主观过错的证据,电商平台可以反证其不具有过错.司法实践中亦有区别对待"通知—删除"规则的违反和侵权之认定的做法.明晰此点方可保障平台自治,同时亦实现电商平台对用户监管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能够通过产业复杂度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以1995—2019年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Atlas数据库的科技创新为研究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察科技创新如何通过纺织类、农业类、钻石类、矿产类、金属类、化工类、汽车类、设备类和电子类的产业复杂度变化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从而揭示了科技创新如何通过产业复杂度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业复杂度的中介效应量为90.83%,具有显著性,其中农业类、钻石类以及矿产类相关系数为负,其他类别相关系数为正,电子类作用程度最高.区分经济体类型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复杂度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发达经济体、亚洲经济体、技术密集型经济体存在相对优势,而且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开启了"机会窗口期",后发经济体可以实现"弯道超车".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科技创新领域的相关成果,能够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提高国家经济增长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5.
刘善涛  王晓 《北方论丛》2020,(1):99-106
民国时期为我国汉语语文辞书古今转型的关键时期,《王云五大辞典》是该时期第一部采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为字词标注词性的白话词典,本文对《王云五大辞典》的词类划分依据和词性标注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并与其他代表性辞书的词性标注加以对比,总结《王云五大辞典》在词性标注理念的时代创新性,也指出其字词词性标注中存在的不足,供当前的辞书编纂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pension income on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Taking advantage of a unique opportunity due to the recent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New Rural Pension Scheme in China, we explicitly address the endogeneity of pension status and pension income through a fixed-effect model with instrumental variable approach by exploiting exogenous time variation in the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t county level. We find an overall positive effect of pension income on independent living as well as considerable heterogeneity. The positive income effects of the NRPS are concentrated among the elderly with adult children living nearby, of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with better health at baseline; for other groups, the effects are insignificant. We also find that more generous programs exhibit larger effect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living arrangement is multidimensional in rural China.  相似文献   
7.
史薇  谢宇 《西北人口》2015,(1):48-54
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基础,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多元主义为我国国家主导型社会福利政策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当前我国城市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市场化机制开始建立,老年群体对政府、社区依赖较高,对市场化服务供给主体的认可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不同社会人口和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创建多元化服务格局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家庭和个人等各方参与主体明确权责,分工协作,扩大有效需求,统筹地区协调发展,凝聚推动供需两旺良性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丑闻的频发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的研究表明,员工企业伦理态度关乎员工承诺度和企业竞争力。本文依据个人层次研究理论,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选择国内6家企业的员工为调研对象,沿用国外企业伦理个体层次研究中广泛使用的量表"Attitude Towards Business Ethics Questionnaire"(ATBEQ)即企业伦理态度量表,考察当代中国企业员工对企业伦理态度的看法;另外,也分析了不同的工作年限,性别,学历,户口等因素下的企业员工伦理态度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的企业伦理观存在困惑;大部分中国员工有企业利益相关者意识;教育对企业员工伦理态度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宪法宣誓制度的“实”与“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宣誓制度之"实"在于"宪法",是宪法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宪法宣誓制度之"名"在于"仪式",是认真对待宪法的一种公开表达。中国宪法宣誓制度有着充分的宪法依据,域外宪法宣誓制度与已有的地方宣誓实践为中国宪法宣誓制度的规范构建提供了充足的智识资源。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形成了"本质—特征论"的文学定义,即先界定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再界定文学是用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意识形态的特征。这一定义的思维方式是先界定事物的普遍性,再界定事物的特殊性,突出事物的普遍性关联,轻视事物的独特性质的揭示,使得文学研究本应着重研究文学的特殊性成为空话,不利于认识文学自身的规律。1980年代的文学审美论试图突破这种定义方式,但1990年代以来,反本质主义的文学语境论再次回到从事物的关联性定义事物的思维老路,文学自身本质问题受到质疑,弱化了文学与审美关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