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范家进 《浙江学刊》2001,11(3):97-101
从遥远湘西来到北京的沈从文最初只能为谋生而写作,而难以找到处理他自己所拥有的边缘化乡村经验的独特方式;由于种种原因,他对于以鲁迅为领袖、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目标的"乡土文学派"也无法感到亲和与认同,而且与他们之间还时生龃龉与冲突.此时,正在北京新文坛上逐步积聚力量的新月派文人群体向沈从文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他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提携和发表机会,他的乡土抒情也由此找到了最初的文化依托.因此,文学和文化格局的多元并存正是一个时代新人辈出、佳作纷呈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任何派别的文学史家也无法低估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巨大业绩;晚年,他更以五卷辉煌的《随想录》代表了一代中国知识者的良智,震动了海内外文化界。小说创作的独具风骚与暮年谱写的“天鹅之歌”合力构成的眩目强光,常常使得读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早年同样风格独异的散文创作.对其早期散文的研究与评论也仍颇显寥落。事实上正如巴金早在五十年代就承认过的那样:“三十年来我一共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杂记》还是在我写第一部小说之前写成的”。仅从1927年到1949年建国前,他就创作和出版了18本散文集,共50余万字。这样庞大的散文创作量,在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也自成一家.风格卓著。它们系统地记录、描写和抒发了作者在长期的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沈从文抗战前的乡土小说为考察对象,对其间为人们所乐于称道的风俗描写进行了新的分析与开掘,着重揭示了在那“温馨浪漫”的边地风俗背后所隐含的悲凉、凄惨和辛酸、无奈,并以此对“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中的误读现象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阐述"农民作家"赵树理如何在民间文化、"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及现代政治革命这三重力量的作用和影响之下,一步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个职业写作者,并简要分析了这其间所潜藏的内在矛盾与危机.  相似文献   
5.
“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奇妙拼贴──贾平凹《浮躁》新探范家进建国以来的乡村题材文学作品在量与质,“共时批评”与“历时批评”之间一直处于极不均衡的状态,一些轰动一时的作家作品还未等历史老人转过身子就早已成了过眼云烟、隔日黄花。进入80年代后,情形有所改...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提出了"反知青文学"的概念,并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为范本,对这一题材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这类题材已经超越了70年代末以来主流的"知青文学",是对"知青文学"的反讽与批判,预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会有一个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被树为"赵树理方向"以后的赵树理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邪不压正>受到简单化的粗暴批评,而写于50年代初的<三里湾>则在时代的政治任务与他本人的乡村观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缝隙.这种深层矛盾终于通过他的一封私人通信作了较为直接的披露.  相似文献   
8.
早在1936年,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就曾热情洋溢地肯定道:“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巴金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无愧于鲁迅这一英明论断。他确是本世纪我国新文学园地里最杰出的歌手之一,不仅在20年代就握笔为歌,而且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也一直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与历史的进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路吹奏着、歌唱着,在新文学领域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人们都熟知他在《激流  相似文献   
9.
鲁迅研究是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极简要地描述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阶段考察了其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泛政治化”阶段及“新时期”以来的主要研究框架、研究视点以及所得出的主要论点和成果,并适当分析了各家观点分歧之成因,从而由一个侧面印证了20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升沉起伏、曲折多变。  相似文献   
10.
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壮丽与辉煌后,此后显出相对沉稳的发展态势.在新世纪里,这一学科的前景和格局将会怎样,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推动研究的深入,这为学界同仁所关切.去年九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 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本刊征得专家同意,将部分发言(包括书面发言)整理成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