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挖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科学论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维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王英  张胜旺 《现代交际》2023,(10):83-91+123
生态消费作为生态文明特有的消费方式,遵从整体性、人与自然相协调和公平性原则,表现出深刻的价值意蕴,即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生态消费还存在需求力、供给力、选择力、行动力不足等问题。应通过发挥政府对生态消费的牵引力,提高企业对生态消费的推动力,强化社会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力,增强教育对生态消费的感染力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需要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新的谋生范式,从而推动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意识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探索和反思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这是人类价值观的重大突破,培育生态意识使其进入大众意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以习近平"两山论"思想为指导,以创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构建先进的高校生态教育为核心,培育其生态意识,对于丰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教育优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目前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些难题。“思政课”教师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所以,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次年会以"原理"课教学体系和重点难点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参会人员认为,"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保证;"原理"课还应关注宗教观、社会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问题,应从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师队伍建设及实践教学上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国际话语权一直是各主权国家表达自己诉求,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点.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异军突起奏响了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改革进程的乐章,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生态文明话语领域的音量.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实现了从积蓄中国动力到传播中国声音,从讲好中国故事到阐述中国主张的巨变.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就要统筹全国上下一盘棋,官方民间双重外交齐配合,积极组织多国多边活动,勇担世界生态建设重任.这对巩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阵地中的地位,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它课程的理论基础,对其它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门课程在高校的设置经历了“分”与“合”的不同形式,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历史沿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只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整体性教学,才能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其理论基点是矛盾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升华是至高价值理想的形成,而理论归宿则是崭新社会形态的建立,这三方面之间具有逻辑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称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要言之,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为此,马克思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范畴。其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则是一对十分重要的范畴,它决定着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决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