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十七年"时期童话的任务是对年轻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由此形成教育本位的童话观。文章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儿童文艺政策,概括了童话理论,归纳了童话的主题模式,发现存在"政治-童话理论-童话创作"这一封闭式结构,导致了这一时期的童话主题存在模式化的现象。1950年代的童话寓教于乐,将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而1960年代的童话流于说教,政治意味浓烈。通过探讨主题与政治话语的关系,希望能对"十七年"童话进行一次深入性、整体性的研究,展现这一时期童话的独特风貌,挖掘"十七年"时期文学书写的内在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企业而言,识别市场机会是企业家精神中至关重要的能力,然而学者们对于那些识别市场机会的影响因素,即企业家的认知过程机制却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试图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以便加强企业家和经理人对企业家的认知过程机制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更好地识别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3.
先锋性困苦是现代主义文学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先锋性自身特性,先锋性叛逆传统又受传统制约、批判现实又被现实压抑、抗拒偏见又逃不出偏见、超越庸常又难以实现真正个体存在,这种种围困和两难处境,决定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性困苦成为必然,且注定没有退却的余地。分析、思考这种困苦动因,对历史和当下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可谓是开篇明义:面对一种隐忧,建构一种预案。他在2009年推出的这本当代文学史,带有总结自己近年来研究成果的色彩,而且还呈现出一种将之前的文学批评导向历史化之路的意图。他说:历史并不是因为久远才使我们的理解具有特权,当代人对当代史的  相似文献   
5.
马礼逊本《养心神诗》的出版时间,学界出现有"1818"与"1814"两种说法,但无人对此作出考究。该本为新教入华之后第一本圣诗集,其译印问题值得深入认识。论文通过查阅马礼逊日记、米怜回顾及其他文献中有关《养心神诗》的信息,认为两种时间标记各有理由,但最准确的说法应为1814年完成编译。与此相关的翻译方式和中文助手形式,对于后来的圣诗集翻译也有时间上的开端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7.
企业成长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是企业产生后才出现的目标.企业的性质探讨的是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边界等基础性的问题.因此对企业性质的深入探索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为什么成长、企业应该怎么样成长.  相似文献   
8.
1885年出版的《西学略述》,由入华传教士艾约瑟编译而成。该书对西方诗人诗作有较多介绍,其中部分内容可以说是首次进入中国。在此基础上,该书对西诗类别和韵律的介绍,又使之获得了诗学理论层面上的积极意义。译介行为的赞助者以及晚清社会对西学知识的需求,在《西学略述》的西诗译介中产生了导向作用,并促成了其中文学性质的显现。在中国文人面前呈现出西方诗歌面貌,这既与艾约瑟遵从的"学术传教"策略保持了一致,又在客观上推动了晚清中国对西方诗歌的认识,同时在近代中国的西诗译介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新诗主体论",目前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什么"’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邱雪松认为,对毛泽东所说的"新诗"要有清晰的理解,要明白诗歌发展至今的困境由来以及可取的应对态度。罗文军认为,新诗主体论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思考和预期,今天吕进先生的"三大重建"与此形成了良好的契合,正是时代所需。肖显惠认为,从吕进先生"三大重建"中的传播方式重建角度来思考新诗的主体地位,可以对"新诗主体论"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自平衡试桩法是一种新型的桩基试验方法,但是目前我国自平衡试桩法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因此澄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明确自平衡法在实际工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有利于自平衡法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对于桩基工程中试桩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