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与科学形态的著述方式之分。该文试图对整个学科进行本体意义上的系统观照,并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廓清思路,提供一个认知基础和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
彭玉平  杨金文 《学术研究》2001,2(11):116-120
训诂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又在其整体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的批评史研究提供正确的认知前提.但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分强调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整体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偏离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制约到整个学科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杨金文 《东方论坛》2002,(4):128-129
孙耀煜先生199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是一部视野开阔、覃精研思的理论著作.该书凝著者15年研究之心血,于横观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全面探析和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详细勾勒出有关“中国文化欠缺忏悔精神”这一观点的由来、表现和发展过程。结合相应文化语境的分析指出,所谓“中国人缺乏忏悔意识”,“中国文化少见忏悔精神”,究其实质只不过意谓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欠缺西方文化下的那种忏悔意识或精神,并且是在以西方中心主义为背景的全球化语境下,国人将相应价值观念作为通则贯穿于“忏悔”的理解之中,进而演化为一种普遍性结论的置换表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