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共同的价值理念,互补的治理职能,长期的合作历史为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改革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战略选择。构建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实现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的前提;推进政府改革是实现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的关键;积极发展中国的第三部门是实现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2,(12):157-159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对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也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诸多的挑战。高校可以从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渠道、提升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建立健全新媒体的工作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共识的基础、社会和谐的基因。当前的中国社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面临着复杂的信仰危机,表现为工具理性泛滥,社会资本弱化;转型社会的价值冲突凸显,价值整合难度上升;市场意识主导社会关系,漠视终极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体现了科学认知与科学信仰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理想的统一、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具有服务于社会、增进时代共识、推动社会发展、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张夺  罗理章 《北方论丛》2016,(2):126-131
无产阶级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支点,是马克思的“第三大发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科学内涵的揭示,有其理论逻辑的演进过程,实现了由哲学逻辑出场,到人道主义本质呈现,再到唯物史观真正发现,最终的政治经济学科学论证的提升和转换。无产阶级既是人道主义的价值设定,又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构件,是价值主体与现实存在的统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发现,在科学分析与意识形态言说的统一中实现了价值与事实“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政治实践表明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有其限度,主要表现为国家阻滞公民社会的成长、经常背离公共利益、存在合法性危机,社会未必通向民主政治、极易导致两极分化、容易滋生个人主义等。把国家与社会对立起来,坚持国家本位抑或社会本位其结果只能是"零和博弈",因此,从"二元对立"走向"良性互动"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强国家、强社会"的构建理路,从推进宪政、加强国家能力建设、树立权界意识、协调国家社会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主性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才能使国家与社会关系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真正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