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陕西5个国家级苹果基地县450户苹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农户参与流通型专业协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农户苹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否通过协会销售过苹果,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是否多样,公司到本地收购次数,本村是否是公司基地村与农户参与流通型专业协会的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农户苹果销售顺畅情况,本村是否存在果农协会与农户参与流通型专业协会的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农户参与流通型专业协会的意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In studies of farming, the age of the principal decision-maker (PDM)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numerous farm structural and managerial features and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influence of life-cycle factors on decision-making. As such,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any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agricultural change. However,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family farming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cept of a single PDM in family farms is becoming an anachronism as alternative enterprises, pluriactivity and the scale of family farms force more diffuse management/operating systems. This raises questions concerning whether the age of the PDM can still be taken as representative of farm structure, strategy or life-cycle stage? Using a study conducted in the Grampian Mountains region of Scotland in 2003 this note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using an alternative index—compiled by averaging the age of family members working on the farm. It suggests that PDM age is a relatively poor indicator of farm structural and managerial features compared to a family age index and calls for researchers to think about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measuring ‘age’ as an indicator.  相似文献   
3.
农民合作社的反脆弱性及其贫困治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其反脆弱性在农村贫困治理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联结农民个体、聚拢闲散资源方面,农民合作社是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把单个的农民集合起来,增加农民群体共同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群体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抗逆力;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社发挥实体平台作用,将农村较为优良的资源聚集起来,发挥资源整合效应,提高农村优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文章剖析农民合作社社员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反脆弱性,探讨农民合作社在整合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资源方面的反脆弱性发展,进而论述在农村反贫困战略中,农民合作社的贫困治理能力。 农民合作社的反脆弱性,为其参与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能性,其反脆弱性发展为农村贫困治理增加了可及性,农民合作社的贫困治理能力日趋提高。  相似文献   
4.
创新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学生辍学率高、升学率低、缺少一技之长,解决的根本方法是,不断创新教育投入体制、农村教育体系和农村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5.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合作社”,是美国新型合作社组织形式之一,其利用发行交货权,为从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生产经营活动筹集资金的方法;封闭运行,以协议明确合作社与社员间的权责、事项及约束各自行为的运作模式,对规范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及突破发展瓶颈问题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理论研究和解剖马六坡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典型案例,分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优势,指出基地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法治社会角度而言“三农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法问题。社会法是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具公、私法相融合特点的第三法域。私法仅就农民利益问题寻求救济,而国家行为对市民社会亦难以作为,故“三农问题”由于牵涉到社会整体利益,应归于第三法域———社会法调整范畴,文章以社会法视角,从降低农业人口、农村城市化和农民教育三方面,审视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要改变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在市场化的基础上,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调整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身份的内涵在小说中的变化,充分展现了国家意志、现代化建设与农民之间的深层关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小说对农民的阶级属性、集体身份进行了革命化叙述,强调了农民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农民自身的个体愿望;20世纪80年代后,农民在小说中的身份内涵发生了变化,国家的主体位置逐渐弱化,自身的价值诉求得到肯定与确认,但是农民身份的隐喻含义也得以细微展现;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剧变,农民及其衍生出的农民工群体面临着严重的身份焦虑,这一点在农民工题材小说中充分展现出来。对于农民而言,不管是进城还是返乡,亦或是留守乡村,“我是谁”的身份困惑都将缠绕着他们,并呈现出进一步模糊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