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源流》2012,(15):22
8月7日,德庆县在德庆孔庙举行儒家文化廉政教育基地揭牌仪式。肇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林晓明出席。根据省纪委《关于加强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中关于建设"一县一基地"精神,德庆县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规范化建设,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  相似文献   
2.
<正>毓粹门又称东华门,位于孔庙十三碑亭南北两排之间东西通道的东端,与通道西端形制相同之观德门(西华门)相对。此门原为孔府和庙堂之间的便门,始建于金代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元、明、清三代多次建修,成为孔庙的第三道腰门。命门名为"毓粹",取孔子之道抚毓其英粹之意,颂扬孔子培养有学问、有道德  相似文献   
3.
许齐雄 《晋阳学刊》2007,41(4):32-34
薛瑄是第一位在明代从祀孔庙的明儒,这无疑是明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课题。孔庙的从祀问题本来只是朝廷上皇帝和儒臣才需要讨论的议题,毕竟能不能从祀孔庙的最后决定权在国家,不在私人。李濂以一个罢官在野的士人却参与了对此课题的讨论。通过他的讨论,我们将发现此课题为一个更大范围的士人所重视。更重要的是,李濂的讨论是和嘉靖中叶朝廷上的儒臣在讨论这些课题时所表现出的新范式遥相呼应的。由此可见,这一新范式其实是为许多士大夫,无论在朝在野,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4.
京国子监坐落于东城安定门内东侧,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按“左庙右学”的传统建筑规制建在孔庙右边,与孔庙毗邻。国子监设大门两座,第一座门为“集贤门”,第二座门为“太学门”,门内北面甬道上伫立一座七楼三洞式的琉璃牌楼。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高大秀丽,坊壁雕飞舞盘龙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文化符号,祭孔活动则是对孔子和儒家文化表达崇敬之心的方式。祭孔活动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教化民众、文化复兴以及培植信仰三个方面的作用。它能够培养现代人对孔子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并且让人们认识到祭孔活动和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有不可替代性复兴祭孔活动让现代中国人重新了解和认识儒家文化;体会儒家祭祀仪式的神圣与庄严;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受到现代中国人理解和认可;并作为民族信仰根植在现代中国人心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纪念碑的角度入手,以帕特农神庙及孔庙为例,分析比较了时间上相近的古希腊和东周时期艺术形式的差异,并对形成差异的政治制度、宗教观念等因素作了分析,以探求今日东西方文明中价值观的差异来源。  相似文献   
7.
殷宪 《学习与探索》2012,(4):154-156
北魏王朝志在确立华夏文明,初都平城便建太学并于其内祀孔,又在皇城立宣文堂行教化之义。太和十三年又在太学之外另立孔子庙,这是中国古代于曲阜之外的中国国土上所建的第一座孔庙。与此相配套,魏孝文帝又于太和十六年改谥宣尼为文圣尼父,并以孔子后裔为崇圣大夫、崇圣侯奉孔子之祀。复于曲阜孔庙所在兖州及全国各州郡修缮、设立孔子庙并祀以常礼。北魏的平城城东的中书学,辽为西京国子监,金为西京太学,明洪武八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以府学为代藩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孔庙和府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便是血缘性的传承,所谓天地之道肇端于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指此。殷周以后,血缘成形为宗法制度,所蔚成之氏族、宗族、宗庙、祖庙、太庙等,都是以血缘性为基础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中一条重要的主轴。另一条重要的主轴,形成较晚,从孔子开始。孔子被后世称之为素王、宣尼公、文宣王、尼父、大成至圣、先师,不论为公、为王、为圣、为师,为殷汤后、为文化垂统之征,都是指其在文化的周道既衰中,将文化的精义在授徒中传递下来,因而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非血缘性文化垂传授受之传统。而师生的传递是一种非血缘性的传承,师生关系便成为中国文化中文化性、精神性的一种特殊性格与结构。没有这种师生的学习与传授,中国文化便不会绵绵不绝、源远与流长。祖先与子孙,是血缘性的;而文化传递,却是师生的、非血缘性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庙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教育形态,其正式出现于唐代.福建庙学大多由学尊庙,因庙表学,具有庙学的重要特点.尽管庙学是封建政治的产物,但对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以及促进社会稳定都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薛瑄乃有明一代醇儒,被时人誉为薛夫子。从弘治元年始,就有人上疏请其从祀孔庙。一直到隆庆五年,几近一百年的时间,不断有人上疏请瑄从祀孔庙。从弘治年间到隆庆五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正是程朱理学式微而王学广泛传播之际。在这一时期,以薛瑄从祀孔庙,不仅是为了力挽颓风、拯救世风,而且也填补了有明二百年而无一人从祀孔庙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