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1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6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95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616篇
理论方法论   97篇
综合类   2155篇
社会学   135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路易丝·文奇的著作全面地阐述了从奥维德时代到19世纪初那耳客索斯形象的多重意义,重点分析了神话故事的原型意义及相关联的三个母题:影像母题、错觉(或幻觉)母题和认知母题。认为自12世纪该主题即被确立,此后几个世纪里影像和错觉(或幻觉)母题得到强化。那耳客索斯形象是骄傲的傻瓜,他被虚假的快乐和表象所欺骗,而认知母题几乎被忽略。14世纪的新阐释,那耳客索斯则成为善于遗忘的男人; 15世纪则成为关注美的物质形态的男人; 17世纪强调这一形象的情色和感性元素; 18世纪讨论了两种自恋的区别,一种指向自我认知和对人性的认识,另一种是导致贫乏无知。该著还提出了关于"历史"主题的概念,以及关于题材史作为文学研究方法价值的问题。但该著并未揭示"那耳客索斯"母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彝族传统文化中"团结"观念的产生与流传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渊源。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团结"观念的认识与推崇,涉及个体家庭、家支姻亲、邻里村落以及民族国家等各个层面。当前,加强团结互助价值观的现代性调整与适应,对整个彝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宋典籍所载宋太祖诞生神话,其五个主要情节除了必不可少的感生元素,显系因袭前代帝王而造作,其主体部分“胞衣如菡萏”及“异香”的情节,则是中古时期极为发达民俗信仰“莲花化生”的反映.由这一诞生神话包含民俗信仰色彩的独特性格,以及宋初的政治情势,可知其流布于太祖登位之初.五代动荡造成空前的合法性危机,使传统的合法性资源顿减,后周灭佛运动则留下了宗教恐怖的氛围.与之匹配的是带有佛教色彩的宋朝开国神话大量涌现,宋太祖诞生神话为之代表,并与之共同形成宋初政权重建合法性信仰的最初努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面对残存于汉语典籍中的神话"碎片",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的重建,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是茅盾的人类学方法:从当时盛行的"人类心智共通说"出发,导出世界神话普同的结论;归纳其他民族神话的情节结构,进而"还原"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从学术反思的立场看,茅盾上述方法有一定局限,它与其说解决了中国神话难题,不如说缓解了当时知识界的焦虑。  相似文献   
5.
后稷的地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并由此延伸出后稷感生神话的存续形态、变迁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陕西武功地区秉持传统的"陕西关中说",地方文化学者因其所处场域而凭借惯习来选择策略,积极通过地方文献整理、古迹修缮、著书立说等活动建构了后稷神话在当地的物象叙事、语言叙事与行为叙事。地方文化学者书写区域史的知识生产过程造就了后稷神话在地望纷争背景下的多元传承形态,形成了"神话主义"的一个特例,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一方水土养这一方人,一方人必讲这一方水土"的颇有反思意味和探讨空间的知识社会学命题。  相似文献   
6.
一则单纯的故事文本中找不到神话意图的社会学答案,只有在特定情境中,神话话语实践的根本意图才会浮现。正是通过灾后背景下族群话语-实践导向的经验与诠释社会学测量让我们看到,神话以她神秘、包容、协商的面孔存在于民间,意在为族群应对危机能够获得反复使用集体共享的文化经验提供索引准备。离开了特定情景意义,神话终将成为散落在静态文本和民间故事叙事中的历史断章与精神碎片,其实践意图便不能被真正认识。对此,社会学需要以新的证词为神话的话语实践意义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结构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威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作了一个尝试性的分析。福克纳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美国南方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时期 ,他的思想和作品也必然打下这一复杂的历史时期的烙印。为了能准确描写及传达出美国南方的没落和精神世界的危机 ,福克纳以看似混乱矛盾的“多角度”叙事手法 ,通过班吉、昆丁和杰生之口 ,叙述了南方一个世家的没落。并在叙事之中 ,创新运用了“意识流”和“神话模式”的表现手法来强调叙述者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 ,以及叙述者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激烈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在彝族毁灭与再生的神话主题中,有关选留人种的母题,主要出现于洪水神话文本之中,反映了一种对文化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彝族先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作为戈尔丁的代表作 ,《蝇王》是一部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以逆传统的手法 ,把二战以后所形成的人类善性的变异 ,通过多层次 ,多方面 ,立体式的描写 ,表达了它的全过程。一群不足 1 2岁的孩子 ,在一个孤岛上的相互搏斗 ,暗示了我们 :孩子们天真的丧失、本性的变异 ,决不是孤立的。邪恶观念的作祟 ,是困惑 2 0世纪的难题 ,使整个世界很不太平。  相似文献   
10.
《蚀》三部曲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女神与其他神及同神界安危相系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文章从上海地域文化和语言切入 ,联系茅盾对中西神话、文学的比较研究 ,依次展开求证式解读。本系列为长幼命运女神定位 ,阐析了小说的内在结构与神话模式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