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民族地区青年农民工存在着明显的回流现象。相对于城市推力,村庄拉力和吸附成为影响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工回流的更重要因素,这种拉力主要来自于家庭亲情关系的牵绊、村庄亲密人情关系的拉力、中青年文化圈的吸引以及村庄的保护性结构和村寨社会文化系统影响。村庄强有力的吸附形塑出民族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时间短、周期短、缺乏稳定性以及收入低的特征,进而导致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收支结构低度均衡、发展动力消解和村庄社会的去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5):90-96
以研究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扩展的动态搜索模型,将农产品价格作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核心推力要素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存在农产品保留价格P*,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P*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寻找工作的意愿增强;反之,意愿减弱。因此,在农产品价格市场化对农产品价格本身形成下行压力时,合理的市场化改革势必会对当前城镇化进程形成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湖北秭归一个移民村落观村为个案.历史上观村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一个工商业聚集区,即一个基层的集市,但由于政治权力逐渐渗透的乡村社会,致使村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转变.该文以历次政治运动为分界点,分几个阶段描述观村50多年来村落经济变迁的过程,并结合时代背景,总结村落变迁的特点,并探讨观村的经济变迁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ERER模型,以汇改为分界点分两个区间段对我国1997年~2006年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均衡汇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偏离.2005年汇改以后,这种偏离程度逐渐减小,但仍有差距,目前人民币升值仍有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拉模型”是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著名理论。但是,该模型存在着忽略劳动者能力、政府的社会改革行为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等缺陷。鉴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三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因素、政治与行政制度安排和劳动者能力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大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政治与行政制度和劳动者能力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制度性障碍。破除这些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力有序、顺利转移离不开政府管理模式改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使用555器件进行实用电路设计的需要,通过实验测试得出了555电路的输出特性曲线,并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了该电路的负载特性,为该器件的应用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供给水平与公众的需求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借用社会学中的推拉理论,建立了均衡激励机制。公务员由现有不良状态到理想状态的转变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形成均衡力量,共同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达到转变公务员不良状态,提高公众满意度的作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激励机制与公共服务能力之间的关系,实践上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改善,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江南乡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迁移是乡镇化的外在发展机制。从人口统计、乡镇数量和规模的变化诸方面,可以显示近代以来江南乡镇化的走势。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考察,江南乡村现代工业的成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乡镇化的主要拉力;人口压力和土地制度是乡镇化的主要推力。江南乡镇化的历程呈现了这样一些明显特征:密集的中小乡镇是乡镇化的基础;江南中观区域内部的乡镇化存在着水平差异,但没有性质的不同;外来移民是江南乡镇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开埠通商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840-19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后,开埠通商现象对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扩大了原有的城乡差别,诱发农民进城谋生,改变了传统农本经济的超稳固状态,使部分农业从属于商业,部分乡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附庸,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运动;另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条件下,它却未能助长中国工业化的正常发展.工业化不足与农村传统经济的存在,削弱了人口的“推拉”作用力,因而延缓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对农民工的推、拉力作用。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变革,城市与农村对农民工进城的拉力和推力也正在发生变革,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总体上,城市对农民工的拉力和农村对农民工的推力仍起主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