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现代戏剧之父,还是诗人易卜生,都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易卜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诗人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并与其剧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易卜生文集》第8卷中收录的61首诗歌为研究对象,将易卜生诗歌中的光分为四种:生命之光、洗礼之光、希望之光和恐惧之光。阐释易卜生诗歌中四种光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并联系易卜生的戏剧作品,探索光的来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亨利·约翰·易卜生都以戏剧家的身份为大家所熟知,然而,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以易卜生创作的长诗《在高原》为个案,从生态批评下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对其中出现的具有挪威典型特征的高山、大海、森林、冰雪以及各自的相关自然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挪威典型地理环境对易卜生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术中汲取力量,走上了自己的戏剧之路。萧伯纳早期戏剧的理想主义者批判,矛头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风尚,20世纪后,则指向各种禁锢心灵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讨论"的系统应用,萧伯纳使戏剧从重视外部情节的冲突,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冲突。这种"萧式观念剧",超越了易卜生,引领了欧洲现代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易卜生《海尔格伦的海盗》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易卜生重返挪威后的第一部剧作《建筑师》是其后期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整部戏剧以主人公索尔尼斯为中心,在爱情和事业两个层面上搭建起两组人物象征结构,其中蕴含着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事业悲剧。在两重悲剧背后深藏着文本的第三重悲剧,即对成功之代价的悲观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考察意识流小说的鼻祖詹姆斯·乔依斯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分析了乔依斯创作观形成的全过程及青年时代的乔依斯选择的自我流放,认为促使乔氏自我流放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实现其艺术理想和在创作中实现历代文学艺术家所追求的“作家升华”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围绕"先觉者的爱","遗传与救救孩子","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这些主题,两位作家在"爱的启蒙"方面皆以思想性著称,他们并非只热衷揭露问题,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都怀有盼望并引领方向,爱的主题都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易卜生剧中的爱多是伦理之爱,男女之爱,要拯救的是个体的人。鲁迅呼唤的则是人道主义的爱,无我的爱,要拯救的是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世声论点     
《山西老年》2014,(12):9-9
一个人想要幸福,就不能太聪明,也不能太傻,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智慧。——太聪明了让人防备,太傻了让人摆弄,难得糊涂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易卜生  相似文献   
9.
10.
对人类精神的高度关注,是易卜生戏剧的一贯命题,随着他把思想探索的触角探向人性的更深层面,其创作方法也不断出新。把《野鸭》放到易卜生全部戏剧创作中去分析就会发现,该剧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不仅对改造社会和人生的理想主义的思考更为理性,而且成功地探索了新的创作方法,开启了此后一系列心理戏剧和象征戏剧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