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民族学   21篇
丛书文集   277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1033篇
统计学   6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法家在与儒家“礼治”的争论中提出“法治”思想,并与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国家策略结合,变法图存的“法治”实践此起彼伏。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由此迅速崛起并最终吞并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帝国的建立是“法治”思想和实践的里程碑,大秦将集权专制和“法治”相互糅合,将法家重刑思想发展到极端,走向了崇尚暴力和滥刑滥杀的野蛮恐怖境地,导致天下怨叛,秦王朝二世而亡,君权至上最终将法治引向了集权专制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面对宇一的历年画作 ,可以排成一个大型的方阵 ,其中贯穿着一条线 ,就是对主题性绘画的追求和色调的清新明丽。诗人艾青说 :“我生活 ,故我歌唱。”那么 ,宇一呢 ,当然是奋挥手中的巨笔 ,再创新的辉煌。这是时代的要求 ,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在研究楚辞时,运用了以意逆志法、多重比较法、举借概括法等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法。  相似文献   
4.
刘壎诗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诗学主潮为“举世宗唐”,江西诗论家却是其中颇为特殊的一支,他们上承江西统系,探索唐、宋诗之渊承,成为“宗唐得古”思潮下较温和的“折衷唐宋”派,刘壎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刘壎的诗学思想有两大关键:一是“折衷唐宋”,二是以“四层次”论诗,其诗学思想受陆九渊心学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5.
陶敏 《云梦学刊》2006,27(6):106-108
刘崇远系出河南刘氏,黄巢乱中南迁,仕吴及南唐,历上饶、晋陵二县县令,中主保大中官大理司直。相传其所著《耳目记》一书,乃後唐人所作,非刘崇远作。其著作今存《金华子杂编》,但传本并非原书之残本,而是後人辑本,尚有较多佚文可辑。  相似文献   
6.
雅与俗是一个分合消长的流变过程.词体文学从中、晚唐发展到北宋蔚为大观,至柳永与苏轼,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雅与俗的对峙.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它不仅完成了与东坡言志耆卿言情的构体开派,而且成为北宋词雅俗嬗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应在他父亲谢死后三年,谢死于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间,灵运之袭封当在隆安年间,他十五岁时(隆安三年,399)由寄养的杜治回家,应当就是为了受封。关于谢灵运与刘宋王室的关系,近人多强调其矛盾的一面,其实刘裕、刘义隆两代皇帝对他都相当尊重和宽容,他之所以一再受到打击,一方面是由于他卷进了刘宋王朝内部的纷争,二则也是他个人的贵族作风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学批评有别于先秦两汉时期的“以德为本”的文学批评。贯穿刘勰文学批评始终的是“以文为本”的精神,“文”是刘勰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也是刘勰文学批评方法论依据。刘勰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精神是我国文学批评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商王武丁征伐荆楚之事,在甲骨文、古文献及考古材料中有迹可寻.武王南征的原因有二主要是到南方寻找铜矿、锡、铅等战略资源;扩展疆土,巩固其共主地位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论"养气"说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气”说源于儒、道哲学上的“养气”论 ,是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在历史发展中 ,“养气”说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涉及到作家道德人格之修养、创作心态之培养、艺术才能之习练、艺术个性之发扬、人生阅历之增广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