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原有通知删除规则进行了科学修正,但事前保护缺位与事后救济程序失范的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网络服务提供者完成角色转型和技术升级,其作为网络侵权风险的控制者和参与者,有必要且有能力承担未通知阶段的主动预防义务和已通知阶段的证明材料审查义务,以弥补著作权保护和用户利益保护的漏洞。双重注意义务应分别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危险的预期和控制能力以及材料审查能力相适应。未通知阶段之注意义务以技术措施为主要履行方式,其注意标准的认定应综合考量技术水平、服务类型、内容介入程度、是否直接获取收益等要素,未尽该注意义务仅为过错认定的考量因素而非唯一标准,并不必然导致侵权责任。已通知阶段之注意义务仅限于对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和有限的实质审查,尽到此注意义务的,可以免于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2.
物权的公示是物权权利的公示 ,而不是通说所谓的物权变动行为的公示。同时 ,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是占有而不是交付 ,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是登记簿而不是登记。物权一经公示 ,应产生公信力 ,以保护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因此 ,在立法上 ,应当确立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占有的公信力 )和不动产登记簿的公信力制度  相似文献   
3.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have shown that it can be difficult to get citizens to pay attention to risk messages and preparedness information in the absence of an actual emergency. As the use computerized systems that alert the public to hazards by automatically ringing their home phones increases, we thought it important to ask if tests of these "call down" systems can also be used to convey preemergency information. We worked with a local government to add instructions on how to shelter-in-place to the message on a routine test of a call down system. We then surveyed a tes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call and a second control group on after the ca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st call raised awareness of the emergency notification system without generating undue concern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chemical accident. Those who received the test call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ir knowledge of how to shelter-in-place while no such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those who did not get the call. While the nature of the sample used in this study limits generalizability, we feel this outcome is positive enough to warrant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is method of disseminating risk information and preparedness i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4.
在法治国家(地区),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是讯问前最主要的告知内容,如果侦查机关未告知这些权利,则所获供述有可能落入非法供述排除的范围。在讯问前未告知权利与非法供述排除规则的关系上,法治国家(地区)形成了原则加例外模式和裁量排除模式。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有讯问前告知权利的规定,但告知内容单薄,且未确立程序违法所获供述排除规则。作为理想的改革措施,我国应借鉴法治国家(地区)有关讯问前权利告知制度,建立完整的讯问前权利告知规则;通过对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相关规定的进一步挖掘,也可以在不突破现行法律框架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讯问前权利告知规则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担保物权的竞合时有发生,关于担保物竞合的法律效力,目前我国法律没有统一规定。确定担保物权竞合的效力需要一定的价值尺度,如法定利益优先、完全担保权人利益优先、公示优先等,根据统一的价值尺度设定担保物权竞合效力的模式;担保物权竞合时物上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实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标通知书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的法律效力问题,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中标通知书的责任性质、法律效力以及完善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明确了中标通知书具有使建设工程合同成立的法律效力,中国《招标投标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存在缺陷,应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7.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对中外合同法理论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经验进行的一次科学总结。对新合同法中有关不安抗辩权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探索不安抗辩权的产生条件、法律适用要件及适用后产生的法律效力 ,对正确贯彻和运用这部法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债权让与中的通知表现出依据一定方式和手续产生特定结果的特点,属于广义程序的范畴,其中程序之启动与效应是判断其正当性的两项重要指标。转让人与受让人均可启动通知程序,但在效力上应有所差别;预先通知无效,"中间省略之通知"应为有效;通知程序在外部效应上,对第三债务人有绝对的约束效力,但不能对抗债权流通中的其他第三人;在内部效应上,其不应成为决定债权归属的要件。  相似文献   
9.
论航空承运人的告知义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中国和欧盟有关航空承运人告知义务的法律规定,指出中国法律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欧盟法律的可借鉴之处。同时考察了中国法院近年审结的有关航空承运人告知义务的案例,在此基础上,对承运人如何履行告知义务进行了详细讨论。文章认为,承运人应将与航空旅客运输相关的规定、行业惯例等以书面的方式,全面充分、清晰明白地告知旅客。  相似文献   
10.
论债权转让的法律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仅规定了合同债权的转让,但债权转让的标的并不仅仅限于此,应扩张至其他债权(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除外),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债权转让的法律构造中,通知是债权转让生效的条件,并且债权人负有通知的义务,债权人仅对债务人进行通知,并不能发生债权转让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