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441篇
社会学   3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是建立在仁礼正义论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以礼义差等作为正义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观察和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访谈,描绘了天津市城市内部现有的国家规范框架下葬礼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附着在这个框架下的民间习俗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国家规范框架下的“正式”葬礼仪式及与其相对的“非正式”仪式——家庭告别仪式的程序形式的简略描述,展现在城市中普通个人的葬礼基于公共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场景所采用的不同仪式过程。这是民间习俗对规范仪式的补充,同时也是“正式”规范对这种“非正式”实践的通融和消化。在描述现状之外,作者试图讨论蕴含在葬礼仪式中,不同死亡个体的葬礼仪式形式、规模及参与者等方面的区分所展现出的一种社会对死亡个体生前所处社会结构地位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反映了仪式所处社会背景的秩序和结构,也强化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梯玛仪式“玩菩萨”中的剪纸、绘画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性符号,包括剪纸天门、天梯、天钱、纸人纸伞、穿衣儿粑粑、神案等,考察其在堂中各自的位置、数量、用色及形式,从艺术形态学和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梯玛自己的解释和在仪式中的具体作用,同时与其他民族民间同类剪纸做比较,对“玩菩萨”仪式中的图像符号做深入的分析。并以“求子”一节为例,分析符号组成空间,符号在特定的空间情境中产生意义,阐明民间神圣符号在组成仪式空间情境中的作用,研究剪纸、绘画等符号在空间情境中意义的转换,体现出民间艺术、民间思维中象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古代冠礼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20岁男子加冠以示成年的礼仪,在魏晋以前备受重视,被称为"礼之始",有相当繁琐的礼仪.冠礼的功能众多,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文章重点论述了冠礼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主客体及方法,并对冠礼的教育功能做了客观评价,认为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礼仪水平,增强团体成员的社会、家庭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奉安大典是现代仪式政治的典型案例。为了突出孙中山的独特地位,国民党采用了“党葬”而非“国葬”的名义。典礼的组织架构可谓“党治国家”体制的缩影,典礼的宣传则体现了自上而下系统灌输领袖崇拜的努力。奉安礼节极其繁杂,场面极为盛大,“党葬”气氛空前热烈。典礼本身的成功,显示了国民党人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的谙熟。但普通民众和上层社会的异议,表明“党治国家”的社会凝聚程度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许多作品是经过置换变形的祭祀仪式原型。置换变形的关键在于对主人公地位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显现出鲁迅对于启蒙的一个完整的思考,祭祀仪式原型投射了鲁迅自身体味到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嫘祖和黄道婆是中国古代的两位纺织英雄,她们先后成为先蚕和先棉之神被祭祀,但两者在祭祀时间、规模、范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祀典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对先蚕的祭祀,是对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模式的强化,促进了男女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对先棉的祀奉是一种民间行为,促进了祭祀文化区的经济的繁荣,并与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一定关联。事实说明,祭祀既与某种生产方式相联系,也与某种社会结构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秦汉铜器的一体化可划分为秦至汉初、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打破了先秦族群铜器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与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建立有关。第二阶段主要为铜礼器的一体化,与汉武帝的铜政即工官专控有关。第三阶段主要为实用器具的一体化,与铜器制作的放开、私家作坊的涌现所导致的产品商业化有关。不同阶段的铜器一体化程度不同:秦至汉初处于雏形阶段,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进程加速,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自汉迄唐,皇帝死后葬期长短不一,北宋一改旧观,恢复了“天子七月而葬”的儒家礼制;山陵役夫情况,正史中讳莫如深,作者从《金石萃编》等书中找出了有力证据;对山陵耗费,文章特别注意到“间接花费”和“山陵维护”等为常人所忽略的问题;嗣君为什么大建山陵?本文亦有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帚者为一号人物的一般说法可能有误,领队或一号人物当为蝶冠者。他们且行且吹打,滑稽搞笑,显然领队的临时掉头导致了队伍一团混乱,但此乱非真乱,抽去表象便可见队形乃呈反“S”或“龙抬头”状,属于(何意?)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且能最优化集中定格12个人物,如此匠心不能不令人击节。人物衣袍多着补子,而补子至明代方形成制度,故此图断代为宋值得怀疑。人物假面黑符至今仍存在于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当为我国戏曲脸谱之早期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