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30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1340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相似文献   
2.
玄言诗与宫体诗中的物象是从山水到美人的演变,是从追求本质真实到执着现象真实的转换,这充分表明了东晋到南朝物象地位变迁的轨迹。玄言诗中的自然山水以象征化、简约化的形态彰显自身,宫体诗中的物象具有鲜明的感官化、唯美化的新变特征。主体的不同心态促成了二者各异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学角度比较分析了美国“新英格兰诗人”亨利·朗费罗与中国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的几首自然景物诗 ,旨在解读他们相似的审美情趣和东西美学相通之处。文章指出两位诗人的表层景物描绘下皆隐藏了深沉的价值关怀 ,体现了本然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相互渗透侵袭 ;传达了他们对人世的顿悟以及对超越时空的生命意识的终极探寻。此外 ,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两人对自然的表现方式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蒙古语近义词的研究 ,只从词义之间的关系出发 ,重点放在解释近义词的意义差别上 ,却很少涉及它的形式结构。虽然蒙古语绝大多数近义词的语音形式相互间毫无关系 ,但是 ,有些近义词的构成 ,具有一定的语音学和形态学基础。通过语音手段构成的近义词是由同一词分化而产生 ;通过形态手段构成的近义词是由同根词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是人化自然的结果,山水诗画艺术是主体自然美感经验的物化形态。从六朝到宋代的山水诗画艺术,大致经历了从写形、传神、达意的转变过程,同时又折射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江雪>四个译文在格式塔意象的再现和重组上得与失的分析,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对原文格式塔意象的再现比对各个语言成分之忠实更重要.无论在原文理解、译文表达还是翻译评论上,我们都不可忽视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在神话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文人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神话思维的承袭,还是对神话母题的解析与重构,其间,传统文人都担负着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使命。但是,延至唐宋时期,传统文人不再斤斤于原生态神话及其变种的转述,而更多地着眼于与神话相关联的思维方式的表露及仙话的开掘,明显地表现出以仙话替代神话的倾向。正是文人的这种创新精神,给神话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开启了神话演变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谶是鉴诗者将诗歌作品与诗人或相关人物命运相结合,以求诗歌与史实或本事互相印证的一种诗歌批评形式.它包含着兴亡谶、穷通谶(科谶与仕谶)、贫富谶、寿亡谶、祸福谶等内容,是汉儒以谶解诗、诗学与命理学结合的产物,虽然披上了宿命论外衣,却汲取并深化了古代诗论的言志言情、知人论世、诗可以观、气象观诗说等多方面的内在精神.正确评价诗谶对批评地接受传统诗学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曾一度将诗语的典雅奇异推向一种极致,随后开始了面向生活语言的俗化的回归,一直发展到当下的“口水诗”,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与此同时,以歌词、短信等为代表的社会生活俗语,却出现了全面诗化的现象。诗语俗化和俗语诗化的文化背景和动因,可以概括为诗的娱乐化和娱乐的诗化。一方面,俗语作为娱乐的一部分需要审美的诗意元素的参与;另一方面,诗歌为了迎合娱乐和市场的需要则选择了全面俗化,诗语的俗化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0.
唐代音乐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音乐诗创作颇为兴盛.首先,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对乐器的描写,有对音乐之声的描写,有对歌舞样式的描写等;其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