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两个转变,一个是经济结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个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却陷入了现行土地制度运行的困境。因此,必须把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作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则,实现土地资产的增值和效率化的配置,使农业发展、城市工业发展与剩余劳动力的消除构成经济发展中互为促进自我维持的过程,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国有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需一定条件的支持,需要以具体的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在我国,这些支持条件主要是制度因素、企业因素,劳动者素质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等等。这些因素目前在我国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所要求的支持条件尚有较大距离,从而形成了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因素。因此,加大改革力度与进程,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推进企业改制与转机,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才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实际举动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有着重要意义。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转移规模和速度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和农村劳动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积极建设小城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改革与创新政策制度、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将有利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稳定、彻底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对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过程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出典型的结构刚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现象,并且经济增长会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换.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只有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才能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制度结构效率是评价制度整体优劣的重要依据。静态的制度耦合决定着静态的制度结构效率。在制度 变迁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均衡的制度变迁是动态的制度结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已 经降低了制度的结构效率。为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必须转换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制度结构,提高制度结构效 率。  相似文献   

7.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合及其实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性梯度,是我国区际经济联合的有效载体。东西部经济联合的实现形式有五种基本模式:(1)东部资金+东部技术+中西部基础设施;(2)东部大公司+中西部大农业+中西部大市场;(3)东部的优势企业+中西部相关产业+中西部的优势资源;(4)东部的资金+中西部的“三线”企业;(5)东部的观念+中西部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两部门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均衡增长路径,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二元结构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部门产出的持续增长可以促进经济二元结构的转化,而提高金融部门效率也可以推进二元结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透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陕西的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测度 ,发现陕西整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严重性 ,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加剧性 ,这就意味着陕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绩效有限 ,进而就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三次产业之间难以协调发展。造成二元经济结构反差强烈的根源是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转换的不对称 ,即在产值比重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大幅度转换的同时 ,农村劳动力却并未实现同步的甚至跨越式转换。对此应通过技术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努力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以最终消减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倾斜政策主动建立东部与中西部的二元结构,形成要素流动落差和经济势能,对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列车”、迅速增强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旧二元-新二元- 新一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目前的区域二元结构只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最终要实现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的“一元化”。提出了政府在现代化四个阶段确定不同调控目标、建立“次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靖宇追寻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目标,瞄准从中国到大连面向世界的战略跟进拓宽研究视野,创树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的学科体系。其学术特点与价值取向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实现学与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使之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全局性与地方性、应用性与咨询性、参照性与可操作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宁波民营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宁波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是宁波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河北作为能源消耗大省,更应加强发展低碳经济。本文在对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河北省构建低碳经济所应关注的重点产业,针对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及低碳新兴产业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强调了河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随着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的广泛推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始在国内各地兴起。本文首先探讨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得出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西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的障碍。西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选择的对策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西部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论循环经济的实质与实践体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 ,在国外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目前处于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引入阶段 ,但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认识仍存在着差异。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的实质进行了界定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设循环经济的实践体系。认为要在国内进行确切的实践 ,必须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有深入的认识 ,了解循环经济的实质所在 ,才能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社会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领导者素质是领导活动效能的基础,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领导活动的效果,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后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是: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推行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构建碳金融体系;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