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法律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其中关于法治方面的思想、主张,作点探讨. 一、以法治国,维护民权,保障民生法治,质言之,即以法治国.从历史上考察,“以法治国”并非近代政治思想家、法学家首创.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已主张“垂法而治”和“以法治国”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政治文化的创新,"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实现有法可依、以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已陆续制定颁行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和法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形成,各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执法机制也日趋完备,为实现以法治国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实现以法治国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重重阻力。封闭、愚昧、迷信、落后、贪婪、奴性习气、以权谋私、封建特权等因素,还充塞社会各角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相当突出;以  相似文献   

4.
郭树勇 《21世纪》2013,(11):22-25
法治思维是以法为价值之要、以法为行为之规、以法为治理之本的思想模式,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修养,更是法治建设的系统工程和历史性任务。法治思维养成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首先要创造好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条件,其次要重点抓住公民教育、法律威信、法治实践和民主精神等环节,最后要处理好法治思维养成与德治思维养成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平时状态养成与应急状态养成的关系。处理好实体正义偏好与程序正义偏好的关系。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思维决定行为。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要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何谓法治思维?依笔者看,就是以法为价值之要、以法为行为之规、以法为治理之本的思想模式。法治思维养成,就个人而言,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修养;对一个民族而言,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和历史l生任务,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从国家到社会形成合力。笔者持一种广义的观点,认为要创造好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条件,重点应抓住法律威信、法治实践和民主精神等环节,处理好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法治的"表层化"是指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对法治形式和法治内容理解的脱节,所呈现出来的是对法治理解的表面化、肤浅化和形式化,尤其是对法治精神理解的空洞化.法治的实现是一个融合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法律文化的总体性进程.本文从我国经济、政治和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法治"表层化"的原因,提出了克服法治"表层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慈禧:大抵法久则弊,法弊则更孙中山:中国人不能为欧美人,犹欧美人不能为中国人,宪法亦犹是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对中国来说,只是一百多年来的事情。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在以个人意志为主导的权力社会中,在社会制约机制上,强调人格服从、人格依附和人格权威,权力高于法律。虽然我国古代法家也提出过“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但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绝非一回事。我国现代法治的产生,并不注重对我国古代“法治”的延展,而是着眼于对近代西方法治理论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制约和历史局限性的影响,《韩非子》中尚未出现完整的法治思想,但已出现以法治国思想。韩非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既有近似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又一重要治国方略.怎样认识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其一,可以从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局限性;道德建设的特殊性、重要性;时代呼唤"以法"、"以德"治国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其二,可以从"以法"、"以德"在治国上相辅相承,一是共同调节主要社会关系,具有一致性;二是分别调节一定社会关系,具有互补性等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政治文明理念高度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新的里程碑。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建立在坚实的政治哲学基础之上,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民本与民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前提,廉政与廉洁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谋求的政治生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其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读《韩非子》的政治谈论和政治论说,从政治哲学视角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韩非思想并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的伦理学说,《韩非子》体现出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在其“法治”论说中对形式正义的追求和辩护,但韩非所构想的“法治”甚至要求民众用生命的代价换取对人主或国君所立法律的固执坚守,其所有臣民在“人主之法”面前的平等,以及所有臣民在人主面前平等的“以法治国”之理念,与现代法治存在着本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实践表明,外来文化只有与传统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力,而文明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恰在于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中国现代法治必将在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2.
民间规约作为传统习惯法中成文的、历经千年而未中断的代表,表达了传统法文化的精神以及包括公法文化、诉讼文化在内的传统法文化的众多特征。通过民间规约反映出来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影响着中国人对于规则或者法律的认识。我们可以借助民间规约相关材料来补充以往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一些特征的认识,从而丰富与完善我们对于传统法文化在民间乡里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在法制建设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民需求与制度建设存在着差距的当下,民间规约在与传统法文化相契合方面表达出的特征,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可鉴之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依法冶国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并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宪法的根本原则,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确把握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认识并领会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及其价值,才能明确其实施的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我国未来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和西方文化中的法,都只有在各自的语境里才能被确切地解释和理解。法律文化发源之初,中、西方在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为应对人类共通的问题而作出的不同的文化选择,与中西礼、法之间的语境分殊密切相关。几千年来,中、西之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以及在应答有关实在、人性、宗教等方面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诱致了中西之间的礼、法分疏,而寓于各自语境当中的礼、法之间迥异的价值取向又加深了中、西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分歧。分别诉诸礼、法的不同语言表述,实际上也展现了人们在中、西各自的社会和历史中不同的生存、生活方式。尽管中华法系已在晚清解体,但为之辩护的礼制语境依然在现实生活中十分隐蔽而顽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话语。因此,有必要通过与西方法律文化进行积极对话,把深受礼浸润的语境改造为法的语境,以使我们理解法(jus)和法治 (rule of law)的真义。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尽快制订并出台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法律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文学作品中所映射出的法律思想极具深刻性和革命性。他彻底否定封建礼治秩序,大力倡导自然法思想;呼唤民法精神,期盼民法制度,主张“立人”、建立“人国”;深刻揭露反动刑法的罪恶,批判执法当局的腐朽性;运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重视法律的实施效果。鲁迅的法律思想具有否定性评价的根本特征,对中国封建法制及其所处时代的现实法律问题坚持一贯的批判立场,凝聚着对几千年来中国法律传统和文化的沉痛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其治理状况与其所处的海洋法治文化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海洋法治文化的缺失。所以,必须实施海洋法治文化战略,加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健全海洋法律法规,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深入海洋普法宣传,增强民众法治意识;强化海洋法治教育,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改善海洋行政执法,践行海洋法治文化。唯其如此,才能弘扬海洋法治文化,实现人海和谐和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一个国家要进行现代法治建设应根据本国国情将外来法与本土法结合起来,以本土法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扬弃和改革。目前,我国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将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我国实现法治的根基,引进、借鉴外国法律制度,不断总结完善我国的经验,特别是西方法的主体意识、权利本位和尊重人权等方面,正是我国法律文化应该充实和改革的方面。同时,在移植外国法律制度时还应注重其理念的研究,否则就不能深刻领会该制度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未来法治社会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和我国入世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提高大学生的法理认识、培养宪法意识、法律权利与义务对等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儒家法律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化和社会积淀,以非传统的表现形式寄寓于我国现代社会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实践于中国法治社会的承接力量,也是现代民间法形成的重要渊源。儒家法律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本土化开辟了人文法治的道路,因此深刻挖掘儒家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