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探索民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成果,也是梁启超研究宪政中国化的标志性文本。梁启超在《开明专制论》前三章,分别对“制”、“专制”、“开明专制”予以了概念界定,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梁启超整个“开明专制论”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在概念上的细致入微,更反映出梁启超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智慧。所以说,开明专制的概念分析不仅鲜明地展现出梁启超的渐进改良的哲学基础,也折射出“开明专制论”作为宪政中国化理论,其理论本质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渡理论。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在实现民主进程方面,有急进与缓进之别。1906年梁启超著文《开明专制论》,根据中国过渡时代的情况,强调新旧政体转换过程中必须要有过渡阶段,即“开明专制”阶段。“开明专制”思想是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步的可贵探索,它弥补了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之不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政治对抗力"论与"开明专制"论是民初进步党的两种基本的政治思想主张.梁启超等人提出"政治对抗力"说作为立宪派系联合成进步党的立党理论,反映了立宪派人士建设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而"开明专制"论则是进步党联袁排国民党的理论依据,属于现实的政治路线.但是,这种政治主张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二次革命"后,政见和思想的分歧,使进步党分裂成"内阁派"与"国会派",这两种政治思想成为各自的立论基础.此后,"开明专制"说被进步党人士摒弃,"政治对抗力"则在反袁护国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梁启超等人继续参与政治的理论基础."政治对抗力"说与"开明专制"论的此起彼伏,折射出民初知识分子探索建设共和之路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4.
1905年,梁启超写下了《开明专制论》,依托马基雅维利的"新政治科学",梁启超力图克服自由主义宪政原则的危机。梁启超以马基雅维利的视域理解古典思想,改变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格局——现代性具有自身之"体","新君主"的政治品质必须基于现代新"体"的德性理解。通过对古典思想的重新定位,梁启超与古典立场发生了决裂。然而,梁启超以马基雅维利克服卢梭,毕竟无法突破现代性的原初视域。重新揣摩《开明专制论》的写作用意,有助于反省现代中国的立国根基。  相似文献   

5.
近代民族主义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近代民族主义不仅使梁启超以“维新吾民”作为“维新吾国”的主要途径,而且以开明专制作为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工具,这是梁启超主张自上而下近代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尽管它最终没有能够为社会所接受,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历史价值,而且重新认识梁启超对近代化方案的选择,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不无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礼治思想正是“后王安石时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理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1)德礼先于政刑又不废政刑的为政原则论;2)严正而不失温情、强调君礼臣忠的君臣关系论;3)主张“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君民关系论。总而言之,朱熹的礼治思想是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哲学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贡献在于 :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概念 ,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 ,只能加强的地位和必须采用民主的方法等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在于 :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向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标准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和要警惕右 ,主要是防止左的工作思路 ;江泽民的理论贡献在于 :提出了思政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大局论”、“保证论” ,明确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四个多样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老子政治思想浅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子的政治思想独特而深刻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以道莅天下” ,“反对干预、扰乱民众生活” ,“不以智治国” ,“躯体政治论”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五个方面 ,其主要特点是不论政权 ,只论大道 ;不重政体、国体 ,只重天下 ,其理论应属政治伦理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渊源和主流,先秦法家政治思想有大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客观、全面地剖析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以古鉴今,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乃至当下,无论是在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抑或是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生活层面上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孔见 《中华魂》2013,(3):60-6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中杰出的政治家,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抱负的一代名君。他统治时期创下了为后世所称道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30多年,形成了完备的宪政思想。他的宪政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政体观,发生了多次转变。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开明专制,每一次的转变,在当时都会引起一场言论风波;后世的学者更是有不少人探究他思想转变的原因,并做出评价。本文在梳理梁氏不同阶段政体观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联系历史背景和国内外政治环境,分析其政体观转变的原因,以求得出客观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认知”的视角入手,讨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内在框架的基础要素。首先对“身体政治”作了较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认知”的三个主要方面,最后讨论这种思维方式的认知效果和政治后果。“身体政治”的认知路径,一方面具有简化和直观的基本特征,以“身体”为基础,通过“感性移情”(empathy)方式去推论和说明那些抽象、宏观和复杂的问题,实际上缩短了思考的时间,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经验论”倾向,形成明显的“具体性思维方式”的特质。此种“中国思维”的思想脉络,与建基于契约论基础之上的现代政治理论相比,具有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政治思想的主旨、宪政思想、启蒙方式和效果、社会变革的动力源、主观唯心论的世界观、思想上的回归等方面思想的相同之处,论证了他们在反满反专制、救国之路径、理论风格、宪政模式、国家政体、尊孔保教等几个方面的相异之点.同时,对康梁政治思想的异同之因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理论上讲它存在着两种可能的思维方式,即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和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现成论”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把教育活动过程看作是可以“预成的”,使本应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思想政治教育陷于软弱无力的处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应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深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后,中国旧的封建专制被推翻,而新的民主政治由于民主基础薄弱无法建立起来,出现了严重的内忧外患。蔡锷针对民初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在民主共和的形式下,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总统专制的强有力政权,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并在政治实践中努力支持和维护这一政权。民初蔡锷的政治思想及实践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和中国实际,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政治思想的主旨、宪政思想、启蒙方式和效果、社会变革的动力源、主观唯心论的世界观、思想上的回归等方面思想的相同之处,论证了他们在反满反专制、救国之路径、理论风格、宪政模式、国家政体、尊孔保教等几个方面的相异之点。同时,对康梁政治思想的异同之因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十九、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文化交变之际所孕生的伟大人物之—。梁启超不能被忽视,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而且还是学术意义上的。人们潜意识中普遍认为他的学术研究不过是他政治隐退后的避难策略,因此不予重视,不愿深入研究。但是,当你阅读了金雅博士的《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之后,你就会知道这种误解是怎样地障人耳目,遗珠憾人了。在介绍梁启超的美学思想的主干时,金雅抓住了四个概念,即梁启超所说的“趣味”、“情感”、“力”、“移人”。这四个概念实际上是梁启超在整个艺术美学论中所锁定的美学范畴。趣味是核…  相似文献   

18.
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历史,充满着进步与保守、民主与专制、前进与倒退的剧烈斗争,作为活跃于近代中国历史前沿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梁启超,对时代的急剧变化反映特别强烈,他作为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护国运动时期,由改良思想转变为主张暴力革命,并在这一运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其政治思想的转变值得研究。笔者就时局的变化、梁启超自身思想的演变、知识分子的救世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界定 ,用主体论厘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运用社会学的“戏剧论”、经济学的“成本理论”等讨论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过程 ,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叶卡特琳娜二世这位俄国历史上名声显赫的沙皇,在位期间由于奉行“开明专制”,把落后、衰败的俄国治理成了一个实力大增、国际威望空前提高的强国。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对其“开明专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