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古词具有语言"活化石"的特性,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分布在秦先祖早期生活区域,源头多可追溯至秦汉,古文化意蕴有着很好的代表性,遵选其中的一些标本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可以揭示方言古词所承载的超越时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语方言中有许多生动的词汇,同时也保留着不少词的古音古义。使用方言的人知其义而未必知其本源,当然对有些字和词语的写法也就无从谈起。为此,选取山西平遥方言中的几例字和词语进行考释,以求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3.
许多词语是有系列性的。有各种组合的系列性。同义词是一种直接性的系列,其中又有古与今、方言与通语、异形、讹变、隐曲、外来译词,或其他种种内部层次或系属。词的系列性关乎三个大端:(一)词的理据考释;(二)词的相互关系;(三)词的数量。这是一种总体性、深人...  相似文献   

4.
方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忠实地记录并蕴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样,延安方言之中积淀了丰富复杂的延安文化。择其要者,有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等内容。全面调查和研究延安方言与文化,可以引领延安方言由基础性的描写研究转向高层次的阐释研究;为延安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5.
陕北方言亲属称谓词有单音节词,有复音节词.复音节亲属称谓词构词理据丰富多样,有重叠构词,内部曲折,添加词缀,添加修饰成分及利用修辞手法等.经过这些构词理据组成的词语共同构成陕北方言的亲属词汇系统,使其在一个较封闭的词汇系统内完成语言交际任务.通过考察亲属称谓词构词理据发现,陕北方言亲属称谓词既有古语词、古音的沿用,又有方言中所具有的特色使用方式,同时还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体现了词语语义内涵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宁德方言熟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着丰厚的区域文化积淀。方言熟语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心态、地方习俗和历史,是方言文化遗产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酉水流域是包括土家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长期共存的重要地区之一,白虎崇拜及习俗从古到今都是有代表性的文化因素,至今犹存,这有深刻的历史、民族、文化等根源.渝东南酉水流域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其民间文学中的白虎神信仰及习俗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潮汕方言是我国保留古音古词古义等最多的方言之一。由于它与普通话差别很大,难学难懂,进而影响到外地移民的文化认同和心理归属感。在潮汕地区,潮汕方言居于绝对的强势地位,这也是影响潮汕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方言从总体上看,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迄今,潮汕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潮汕地区的绝对强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滞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上淡化潮汕方言,实施文化包容和文化多元,这也是潮汕海洋文化应有的品性。  相似文献   

9.
方言是记录文化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的构成要素。陕北方言是黄土地锻造的,它不仅积淀着陕北文化,而且体现着陕北文化。透过这种独特的方言艺术,可以回溯曾经的陕北历史,领略精深的陕北民俗,解读淳厚的陕北人性。陕北方言凝结了陕北人的智慧,也雕塑了陕北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北方言动词又是构成东北方言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东北方言动词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和掌握独特的东北地区文化并深化语言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发现:东北方言动词的来源包括少数民族语言词和借用词;东北方言动词的分类是东北方言独有动词和与普通话同词异义的动词;东北方言动词的构成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不得不寻求变革。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都将学习西方当成第一要务,直接导致了西学的兴盛、中学的颓败,国粹派应时而兴。国粹派是晚清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不仅致力于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复兴传统文化,还孜孜以求于对古籍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较早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倡并践行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种多样,除征集、购买古籍外,还亲自访查古籍、示范编撰古籍,并将宣传和传播古籍当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鉴于近代中国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国粹派呼吁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商丘古城"概念的界定是商丘社会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4000余年历史长河中的商丘大地上,"宋国都城"、"秦汉睢阳城"、"隋唐宋城"、"宋南京城"、"明归德府城"等都是中华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所内蕴的"始祖文化"、"商文化"、"火文化"等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更是商丘的特色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商丘古城"的能指与所指经常游离,影响了研究者思想的的表达与交流。所以,"商丘古城"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把商丘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古城形态统一起来,挖掘、提升其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理解一个时代和地区的艺术,就首先要了解这个时代和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秦汉时期的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受其特殊的地理、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文化具有多源性文化特点,集南北东西诸方的先进文化因素,使得其文化因素呈现出多源性特点,文化内涵是多元的。秦汉时期甘肃的漆器艺术。其造型和纹饰等夹杂着楚文化、儒道思想等多重因素、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的结晶体。  相似文献   

14.
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深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在中国诗学发展的逻辑链上,屈原及其骚体诗创作实践以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对于魏晋时才标举的"缘情"说,具有奠基和示范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妈祖文化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当时官员与渔民的推动,使得妈祖文化曾经是舟山民间最具影响力的信仰之一。妈祖庙在嵊泗、定海、岱山、普陀的分布在古籍中都有记载,但现存的妈祖庙已经不多。保存妈祖庙古迹,宣扬妈祖文化,对打造舟山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发展舟山的经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主体设计体现了天地阴阳的易学理念,与表现一年阴阳两季的彝族古老历法可能有文化上的关联.彝族的祖先古羌族——氐羌生活在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时代,其主要分布地域即西北渭水流域也是传说伏羲女娲阴阳八卦文化的发源地.学界认为八卦脱胎于彝族十月历,伏羲是彝族祖先.晚期红山文化是当地原生古文化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碰撞、融合的产物.这说明,牛河梁遗址群的设计理念应该有更古老的易学传统,与古羌族的历法以及伏羲文化相关联,从而成为中国易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对后世的易道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牛河梁申遗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中西方古代美术意识的对比中,从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从形成秦汉"大文化"的背景中,看构成中国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的哲学理念,探讨霍去病墓前石雕所具有的高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珠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形成于明清时期,以珠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对当地居民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产生持久而深刻影响的一支地域性文化。珠江文化具有诸多本质特征;珠江文化在学术研究、传统教育、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等许多方面具有其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身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统一。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