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烛照下,“二拍”中的情爱女性大致可划分为三类:超我人格控制的情感主体、受制于自我人格的情欲主体以及本我人格驱遣的欲望主体。情爱女性不同的人格结构建构与晚明复杂的社会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种道德取向,要求人们以应分责任督促自我,在行动中积极去建构这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巴赫金所理解的躯体是“我”与“他人”共同参与建构的躯体。巴赫金宣扬躯体颠覆只是为了消除独白话语而进行的一种张扬,这与尼采、弗洛伊德的人的欲望躯体理论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在对《哈姆莱特》所作的各种解释中,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解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这种解释的支点是将哈姆莱特之谜纳入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构之中。但是,拉康作为精神分析的革命者,却从自己的理论逻辑出发,得出了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在弗洛伊德那里,这出悲剧的关键是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欲望;而在拉康这里,关键是哈姆莱特母亲的欲望,菲勒斯被拉康用来表示母亲欲望的能指。  相似文献   

4.
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拉康的思想中,关于欲望的概念处于其理论的核心。拉康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也是精神分析学关注的焦点。主体是欲望的载体,欲望是主体的成因。拉康的三层结构说彻底修正和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相似文献   

5.
李敏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5-66
以弗洛伊德对"弑父"情结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对《押沙龙,押沙龙!》一书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弑父"动机的成因进行剖析,解读其终身迷恋和追求"父亲"这一身份的心理历程。萨德本将"父亲"这一身份看作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只有获得这样的身份,其"弑父"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从建立到毁灭,从获得到失去,"父亲"这一形象始终与地位、财富、权势联系在一起。对萨德本来说,获得了"父亲"这一身份,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这种身份一旦失去,他作为"弑父者"所取得的成就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学派的嫉妒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建构、嫉妒成因、嫉妒分类、研究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嫉妒理论进行研究,评价其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将军的头》和《石秀》是三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代表性历史题材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正是对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施蛰存式书写,为此,将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这一人格分析理论的统摄下,细致研析文本,从而挖掘出施蛰存对以花将军、石秀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神性化去蔽的初衷,实现其还原生命和欲望以真实存在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潜意识理论不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个体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知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文章着重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即潜意识与人的精神的关系、潜意识与人的行为的联系、潜意识与性欲人的关联、潜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潜意识理论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詹姆逊的意识形态文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借鉴卢卡奇、弗洛伊德等的理论形成的.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无意识"概念,强调意识形态是认识功能和遮蔽功能的统一,其本质是一种"遏制策略",而文本则是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欲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艺术真实是文艺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命题,对艺术真实的探讨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文本与客观现实之间关系的关注,更是对文本本身与创作主体情感重合可能性的探讨。文章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郁达夫从感伤主义到《迟桂花》中所体现的回归真实、回归自然的艺术真实的理念追求,以及从欲望未遂的行为体验与向善求真的艺术选择两方面,阐释郁达夫对于艺术真实理念的建构与坚守。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作为当代人本主义伦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批判地发展弗洛伊德动力性格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判断理论。弗洛姆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特性根植于人的性格,人虽然在性格形成与发展中不是自由的,但理性与良知仍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关于价值判断的客观有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根据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并结合艾米莉.迪金森自身的心理状态解码其诗作"I started Early—Took myDog—"的象征意义,探讨诗中展现的爱情与死亡在作者虐恋心理状态下的统一;利用拉康关于欲望即他者欲望的理论,分析了诗中展现的欲望观,并指出这种欲望观根源于19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这是笔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理论对艾米莉.迪金森诗作"I started Early—Took my Dog—"进行的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13.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心理建构思想的哲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是以收敛为主要倾向的,它体现为对协调、平衡、秩序以及连续有序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是一种保全结构的因素。弗洛伊德的建构理论是以发散为主要倾向的。这种倾向被理解为对冲突、不平衡、混沌以及间断无序一类因素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具有某种解构的性质。这种不同体现了它们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内在倾向  相似文献   

14.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意识哲学认为"自我"作为主体是理性的,而且能够在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展开自己的意义,然而这仅仅是从有限的思路来讨论问题,忽视了主体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结构性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让"自我"的非理性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与之相关的"无意识"和欲望也都与构建人格的"力比多"有关。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欲望"的观点予以重新解释,颠覆了传统的主体"自我"的形象,否定"自我"的建构性与合法性,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揭示出一个"异化"的"自我"能指概念,这样的"自我"不仅始终无法满足其对象的欲望,同时也是属于一种语言和文化结构性的无意识的自欺,是一个空洞的幻象。"自我"的本质被潜在地证明为一种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厄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是指女子对于父亲的性爱和母亲的妒忌。小寒就是张爱玲在她的短篇小说《心经》中塑造的一个“爱父妒母”式的人物。但是小寒与她父亲之间的爱情对他们俩来说都过于沉重。结果父亲将感情转移到小寒的同学凌卿身上 ,离家出走。小寒则在与母亲的争夺父亲的心理较量中失败 ,并最终意识到自己“犯了罪”而投身他乡  相似文献   

17.
个性作为引人注目的心理学课题,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因此产生了许多的个性理论,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侧面对个性作了深入探讨,引起了广泛影响。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关于个性的理论,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个性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于偏重于对个性动机的研究,特别是强调潜意识、性本能欲望对个性及其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它被称为个性动力学。弗洛伊德的整个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其本质是一种以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其中充满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是对于弗洛伊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 :一个是伟大的作家 ,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 ,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虽然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 ,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但是 ,卡夫卡并不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尤其是在信仰和宗教问题上 ,卡夫卡更是坚决地抵制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对待弗洛伊德理论的矛盾复杂心态 ,在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中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9.
1.心理动力理论。在提出心理动力理论的学者中,最有影响的或许是西格蒙·弗洛伊德。但是自从弗洛伊德提出这一理论以来,许多心理分析学家要求修改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倡导者是卡尔·荣格,埃尔金,弗鲁姆和,埃里克,埃里森,(米歇尔1976)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主张是心理分析法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医疗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构成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是人格本能的潜意识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剖析<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哈利内心黑暗的一面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虽然作者罗琳将哈利内心黑暗的一面归结于伏地魔的控制,其实真正的黑暗源于人物内心,人人内心都有黑暗一面,都有"本我"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控制需要"超我"监督和指挥"自我"来控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