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小说中主人公洁斯的成长历程,分析了洁斯性别表达过程中的存在及其困境,认为:孩童时期洁斯的选择恰好说明了性别是早已存在且流动的;洁斯选择成T后,"她"的选择正好等同于自我表达;洁斯进了男人们的疆域工作,性别表达受制于跨性别主体的经济地位;困于男人外表下的洁斯性别表达时面临了悖论式的困境:自我身份的危机;最终,洁斯找回本质自我,并以此坚持自我的性别表达。  相似文献   

2.
杰基·凯1998年发表的同性恋小说《小号》获得卫报小说奖和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候选提名。小说回顾了一名黑人女性通过易装,成功地扮演了丈夫、父亲和爵士乐小号手的角色。《小号》不仅是一个社会性别表演的文本,也是用"躯体"写作,书写女性经验、解构和颠覆父权、反抗制度化的性别二分对立模式的女性主义之作。它告诉了我们:性别不是所"是"(being),而是所"做"(doing)。性别身份是主体通过一系列模仿和学习建构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本文主要探讨约瑟的跨性别生活对妻子的性别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她拒绝社会的女同性恋标签,坚称婚姻的正常,另一方面她又难以逃脱真相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跨性别主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然而由于性别二元霸权以及与之同谋的语言、文化、身体、科学的等级新建构的压迫,他/她们在社会权力结构中,处在最底层的,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跨性别主体的自我身份是如何形成的,压迫的机制是怎样运作的,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影《满江红》中“不凡”的女主人公瑶琴在社会关系互动中的表现,分析电影叙事中的性别角色张力,探讨媒介景观中的性别,剖析其何以“不一般”的多元动因。瑶琴在事件化参与中,基于儿女情长和家国情怀所实现的性别气质主体再建,性别边界弱化与性别身份再建,为我们展现了性别在社会建构性之外,还有主体建构性;在新时代媒介景观中,通过女性不但是“绿叶”而且是“红花”的转变,可见“性别—权力”的赓续与重构;同时在资本与亚文化耦合中女性性别身份在多主体介入下的重塑,反映了当代社会动态调适的性别文化。瑶琴的“不一般”,不但指向她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等局限,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忠义、智勇等品质的不一般;而且指向以她为代表的女性,具有主体表达及参与意愿,同时开展主体行动能力的不一般;此外,电影《满江红》在资本与亚文化耦合中建构的女主人公形象,在性别主义、跨性别主义发展情境下的文化主题下同样表现得不一般。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叙事是一种叙事方法。它从社会性别角度讲述女人和男人的故事,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影片讲述妇女的故事,通常局限在妇女的个人遭遇和她们的身体。社会性别叙事改变了这种局限,它不仅讲述妇女的故事,还把它的叙事指向给弱势妇女造成伤害的社会性别机制。《安东尼娅家族》的叙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重新想象妇女的身份,由此引发了一场在男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性别革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超性别研究为视角,从人物的性别身份,服饰混穿以及时空转换三个方面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奇幻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超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的性别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华裔群体的分裂,而随着地位的确立和写作视野的开阔,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关注华裔群体的建设。在叙事策略上,《孙行者》用跨性别的复合式的多重叙事声音替代了《女勇士》中个人型的女性叙事声音。在汤亭亭这个自身隐含作者的操纵之下,通过神秘叙事者观音、男主人公惠特曼的声音,《孙行者》既未湮没男性的声音也未牺牲女性的利益,而是融人华裔群体内各种声音。通过跨性别的复合式叙事策略,《孙行者》消解了性别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两性和解的想象空间,使男女两性从政治对抗走向政治联盟成为可能。《孙行者》表达了对建设一个兼容并包的和谐的华裔群体社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典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小说《云雀之歌》探讨了自然于女性身体乃至身份的构建作用。小说中女主人公西娅的艺术之路一直围绕着女性身体和自然的交融而展开,借助物质女性主义的物质动能观,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西娅从真实感受其身体物质性,并与自然跨时空跨地域动能互动,实现身体重构并重塑生态身份的过程,揭示物质动能观对生态女性主义克服本质主义的困扰,以物质和生态的方式重构女性身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身份构建的视角看杰琪·凯的小说《小号》,其主人公乔斯·穆迪是一位多种族和跨性别的爵士音乐家。穆迪女性的身体和男性的身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传记家斯通斯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叙事认同的方式在穆迪的传记中将其定义为荒淫堕落的性变态者。这种有悖伦理的身份界定对穆迪的家人造成严重的困扰。所幸穆迪以杂合性质的爵士乐为隐喻,为自己构建出流动的化成身份;并且想象出以情感为纽带的家庭谱系,将这种身份构建方式传递给其养子科尔曼。因此,《小号》是作者杰琪·凯于文化和社会规约以外进行身份构建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超性别研究为视角,从人物的性别身份,服饰混穿以及时空转换三个方面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奇幻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超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3.
《好逑传》大致成书于明末清初,为名教中人所作,这部曾深受歌德、席勒等大文豪青睐的作品,以水冰心与铁中玉的婚恋故事为主线,塑造了水冰心、桃枝、韩湘弦、水香姑等几个性格鲜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以“他者”身份生存于男权世界的夹缝中,她们身上所体现的女性意识非常值得关注。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女性性别意识、主体意识及婚恋自由意识等角度深入挖掘《好逑传》中女性人物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觉醒,对正确把握《好逑传》的思想内涵,客观评价这部作品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玫瑰门》、《大浴女》、《笨花》为铁凝创作成熟期的作品,铁凝将三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置于不断变幻着的历史场景之中,展示女性与他人、女性与社会以及女性个体与历史、文化、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纠葛,使这三部小说具有女性成长史的意味。三部小说如同女性成长三部曲,展示了女性从深陷生存和精神双重困境无法自拔到最终走出自身窘境、获得女性身份和社会身份双重认同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集中分析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福勒在该作品中对19世纪美国父权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思想的批判和颠覆。福勒以美国超验主义的视角,消解了父权社会对两性社会差异的界定,颠覆了父权社会男性优越/女性低劣之思维范式,论证了女性平等权利的合理性,为女性争取权力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莎剧《一报还一报》中女主角伊莎贝拉所处的困境,指出剧中存在着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的性别对立,女性在其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伊莎贝拉在与安哲罗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勇敢在公爵面前便黯然失色,这现实地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的妇女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以性别为视角,融入弱势性别群体的经验和感受,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新的探讨,开展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推进社会心理学的学术空间不断由平面走向多维,学术内容不断从简单走向多样,在今天已成必要.可以将作为社会心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的"性别社会心理学"(gender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定义为:探讨拥有某种性别身份者之思维、情感及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和个人的性别建构、社会的性别结构以及其他性别身份者真实或想象的性别存在的影响并与之互动的科学研究;其核心内容有三:第一,有关性别的社会观念;第二,有关性别的社会影响和个人回应;第三,有关性别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性别身份,尤其是同性恋身份所具有的社会政治色彩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剧作家在处理这一题材时采用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欲望号街车》采用了象征手法,充分利用舞台上的资源———灯光、音乐、枪声、回忆、幻觉等来暗示自杀的同性恋丈夫对妻子留下的道义上的内疚与自责。对《欲望号街车》的重写剧作《美梦重圆》则采用“异装”、戏中戏等形式大胆直白地表达这一主题。两剧对同性恋身份舞台表现形式的不同不仅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而且渗透了剧作家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分析指出,《女勇士》作为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表明了双重族裔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女性在寻找个人身份位置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汤亭亭所塑造的华裔女性形象既是她自身的真实写照,更是华裔女性成长艰辛的真实写照;汤亭亭的《女勇士》既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更加表达了为她们争取话语权的渴望,以及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1984》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审视《1984》,其女性角色之形象特征从两个方面被构建:首先,在小说中被以老大哥为代表的现代极权主义构建;其次,男性叙事者本着男性中心思想预设了这些女性的形象特征。《1984》中的女性形象处于一种被双重塑造的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