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了货物运输需求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探求发达国家工业化不同阶段货物运输需求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把握未来我国货物运输需求在运输需求数量、运输需求类型、运输需求质量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了货物运输客户在选择运输商时考虑的因素,建立货物运输广义成本模型,并分析确定型货物运输方式选择与货物运输相对广义成本之间的关系。说明货主并不总是选择绝对运价最小的运输方式,而是选取相对成本最低、能使其获利最大的方式。提出运输商应该面对不同的货主制定不同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客户的需求,才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
运输需求生成机理及其规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给运输通道中各种运输方式及其运输能力配置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数理抽象方法,从不均衡分布、互动性、多样性、经济性等角度分析运输需求的生成机理,提出均衡性、均匀波动型、两端高峰型三种典型生成规律及其应用价值。分析认为:不同的运输需求生成规律,其需求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的比较、通道运输能力的配置必须建立在不同运输需求生成函数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交通运输系统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交通运输演化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旨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性,从运输需求维度出发,结合资源、环境等约束要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呈现不同的主导运输方式,主导运输方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也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表明,现阶段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增量”建设带动“存量”优化是其建设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5.
应用MATSim(Multi-Agent Transport Simulation,多智能体运输仿真)技术,研究微观仿真和基于智能体的方法在交通政策分析中的应用.将货物运输车辆整合到MATSim运输仿真软件,建立了一个基于Multi-Agent的货物运输调度模型其中,将物流决策Agent分成运输服务提供商Agent和承运商Agent两类.这种货物运输调度模型,通过多智能体运输仿真迭代运行,得到了将货物从起始地运往目的地的最佳物流决策及行驶路线.应用案例分析,虚构一个货运经营商,为客户提供运输服务,验证了货物运输可以在不同的运输条件和政策措施下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运输市场上旅客和货主的地位逐步上升 ,我们应从计划经济时单纯强调发展运输业逐渐转向根据运输需求来分析运输业的调整。本文就运输需求的概念和特点、运输需求包括的要素以及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进行探讨 ,为定量分析运输需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输化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以运输需求为耦合的交链点,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为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在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呈现出弱需求与弱支持、强需求与支持、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阶段特征。以相关数据进行的量化实例分析一方面支持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另一方面启示区域交通运输在发展后期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和后运输化阶段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科学的道路运输预测体系、准确把握运输需求变动提供新的预测理论支撑,有必要对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的经济内涵进行重新诠释。运用需求函数和供需平衡理论分别对运输需求与运输价格的变动关系、运输品质与运输需求的变动关系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表明:运输需求具有层次性特征。运输供给具有异质性特征;历史运量与未来需求量之间受供需条件约束,不应简单等同。分析结果表明:若供给与需求吻合,可沿用现有预测方法;若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可将运输需求划分为价格敏感型和品质敏感型两类,运用供需弹性分析理论考察其供求关系变动规律,预测未来需求增量。  相似文献   

9.
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分析运输供需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将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重新界定为能被消费者感受到的、以运输过程为主体的、系统描述运输供给品质的指标体系。提出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由可达性、时效性、技术经济保障、经济性以及舒适性5个方面构成,并重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加以量化描述。鉴于运输供给具有鲜明的异质性,提出了区分不同类型运输需求(价格敏感型、品质敏感型和基本运输需求)、揭示运输供需关系和采用分类预测法预测运输需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航空公约规定、司法实践看,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期间的主要判断标准是承运人对货物的掌管;在实践中,应考察当事人的约定、承运人对货物的控制等两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承运人对货物的掌管状态,进而确定航空货物运输期间。此外,在判断航空运输期间时,应当区分辅助运输与替代运输的概念,以更加妥善地解决当事人间的法律纠纷。我国《民航法》应简化航空运输期间的认定标准,并引入替代运输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