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发生了三次重要的相遇,在这三次相遇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或文化批评呈现出了三种理论形态: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的与后现代主义的,它们从各自的方面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本有的社会批判品质,使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成为今日西方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维。  相似文献   

2.
波斯特的信息方式理论首先是一种后现代语境中,以后现代主义诸理论为出发点的媒介文化的批判理论,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属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阵营。同时,由于波斯特将自己的理论直接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相承接,在肯定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同时又改造甚至置换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和理论范式,从而属于后马克思思潮或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营。这就使得信息方式理论处于复杂的复调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兴趣 ,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的考察 ,发现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有着重大的区别 ,但它对后现代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 ,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否定辩证法不仅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预示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理论回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在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会因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而无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解放叙事并没有失去信誉.正确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面对剧烈变化的政治与理论环境,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对新变化作出新解释.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后现代走向,由此对经济、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新的解释,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和解放叙事的威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6.
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讨论为切入口,第二国际时代马克思主义内部分裂以后由卢卡奇等开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由政治、经济批判转向了哲学和文化批判。这种文化批判经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工具理性批判和批判理论的发展而臻于成熟,由于它以抽象的大写的主体置换了现实的具体的革命主体,所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越来越脱节,并使其主体性哲学批判和异化批判的文化批判特色越来越暴露出来。尽管如此,它为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两大后现代性的特征,即拒斥形而上学和辩证批判的方法。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关注人类现实生活,主张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但并不反对主体的存在;它立足社会实践,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建立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并不是建立一个主客不分的混沌世界。  相似文献   

8.
面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过度弘扬所陷入的理论困境,以及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无度发挥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致力于解构作为现代主义深层本质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解构现代主体性的同时,又努力在现代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后现代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对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客观的研究,批判扬弃之,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当代使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思潮被大规模引进中国,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但也存在食西不化的问题,在报刊杂志上不乏用所谓"后现代思潮"包裹的学术文章.新年伊始,袁久红博士将他的博士论文付梓出版,定名为<正义与历史实践--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读来令人兴奋,深感这是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剖现代西方正义理论的力作.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源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所面临的价值观的剧变。文章通过分别讲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服装的影响,揭示出后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后现代的很多努力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正是这种关联性,使当代服装设计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下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设计与道     
设计是怎样一种活动 ?设计之道是什么 ?当今主流的设计理念仍然承袭着西方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传统 ,而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正对这一传统发起挑战。然而 ,不论是现代还是后现代 ,我国设计界都缺乏自我思考 ,在这个推崇多元性的时代 ,设计之道更多地需要属于我们自己的探求 ,这既是出于我国设计风土化的考虑 ,也是对全球设计文化的一种丰富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困境的解蔽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人的需要的虚假、人的主体性的错位、人的自由的迷失和人的幸福的遮蔽等几方面对人的现代困境所进行的追问和解蔽,在此基础上,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对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启示和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由美国著名社会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提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理论空场”,即对自然作为生产条件和界限的忽视。奥康纳通过对自然概念的重写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建立在自然之上,从而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中西文明冲突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最高层面,它为中国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然而今天,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儒家思潮悄然兴起,主张儒教复兴,而这无非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纲常的惯性流传罢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它必将消失于中西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把他在40年代关于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诗论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论新诗现代化》,这本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影响,同时又结合了40年代中国新诗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九叶诗人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在9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袁可嘉本人则称之为"中国式现代主义",并从思想倾向和诗艺两方面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一突破为我们寻找到一个研究的出发点,即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借鉴了哪些西方话语,同时又进行了哪些中国化的探索,进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个思想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对生态困境的新思考。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寻求一种适中的中间状态,即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生态批判只是出发点,重点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将其视为引起生态危机的终极根源,从而以生态社会主义取而代之;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既有传承和延伸,又有批评和曲解,需要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当今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包括三个方面: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唯物主义;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彻底的生态革命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利用资本和限制资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寻找除GDP以外的经济发展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9.
实践美学是终结了还是发展了——兼与马驰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美学论者在"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指导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语境里,有原则地吸纳融合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以适合当代理论生态环境的叙述方式,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卓有成效地对实践的概念范畴和一些重要命题进行拓殖创新,这不会导致实践美学的终结,而是对实践美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形态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人本主义主体性思潮兴起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思潮在我国出现,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西方主体性思潮的的影响使主体性的实现程度空前提高,使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这对于我们更新观念和思想,重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