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草场承包制在西藏的推广进行效果分析发现,草场承包后,加重畜牧生产经营成本,导致缺乏技能型牧民产出不适感,降低了牧民抵御风险的能力,部分牧户因缺乏草场等生产要素而陷入贫困。建议草场产权改革,要顺应资源的自然属性要求,保持草场质量,将现代产权与地方性社会认同相结合,推动草场产权改革,遵循规模经济、社区合作,探索草场经营模式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减少牧业人口,降低草场压力。  相似文献   

2.
牧区草场因其特殊性,实行“三权分置”不能完全照搬农地经验。基于《资本论》的土地所有权理论,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在分析我国牧区草场资源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与之匹配的牧区草场“三权分置”制度安排形式,阐述我国牧区草场“三权分置”从法律权属关系上的草场产权权利分解到所有制基础上的产权关系、再到其特有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三个层级内涵,指出了其超越交换价值追求的多重目标导向,包括以草场要素市场化带动畜牧业现代化、实现牧区草场效益共创共享的持续性、保障牧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经济社会转型等,提出要以明晰集体所有权、牧民承包权、资本所有者经营权三权边界作为改革重点来提升牧区草场“三权分置”制度绩效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草场破碎化问题加剧,学界和政府部门都意识到草场重新整合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基于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和产权理论分析现行产权制度下造成草场破碎化问题的制度根源,构建了一个能够实现草场整合使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当前中国牧区存在的三种草场整合使用实践进行理论化阐释。研究表明:(1)当前草场资源破碎化的根本原因是以草场资源系统(物理)边界明晰了家户草场使用权,而非简单的草场使用权私有化所致;(2)虽然草场流转与股份合作社都能实现草场经营权的集中整合,但只有股份合作社可以实现草场资源的连片使用;(3)联户经营可以将草场经营权转变为放牧权,同样能够维持草场资源系统的相对完整和实现草场连片共用。因此,要实现草场重新整合就需要将以往分散、零碎的草场经营权集中统一使用或将其转变为放牧权,相比股份合作社,联户经营是一种相对稳妥的合作化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贫困理论出发就西藏贫困现状,深入分析了西藏贫困成因,并从国家反贫困的措施入手,分析了西藏反贫困的历程及政策措施,说明贫困现象最终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克服的,西藏扶贫攻坚的成果是最有力的证明,充分说明西藏只有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才能彻底铲除贫困这个痼疾.  相似文献   

5.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地区能源贫困问题有所缓解,但总体看来仍然很严重。农村能源贫困还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东北地区农村住户使用柴草作为炊事能源的比例最高,中西部地区其次,而东部地区这一比例最低。能源贫困与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户籍等因素密切相关。贫困村、少数民族聚集村、老区和边区的能源贫困问题较之其他地区也更有可能使用低效的传统生物质能源。能源贫困还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有关,随着农村能源贫困问题的缓解我国农村居民因呼吸系统造成死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经济、社会维度对西藏和四省涉藏县域的相对贫困进行测算,并结合GIS分析功能以及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深层次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贫困度差异较大,相对贫困程度较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集聚特征,相对贫困度相近的县域在空间中存在集聚现象。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是西藏和四省涉藏县域相对贫困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普通中学在校生、第一产业增加值、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是西藏和四省涉藏县域相对贫困分异的主导因子,并且其中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要明显大于单因子的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得出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启示,以进一步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藏农牧民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一方面农牧民贫困是由于农牧业增长受到制约,非正式约束不适应市场化要求,人力资本低下,不能有效流转;另一方面,政府扶贫效率不高,各参与集团存在利益冲突,贫困人口处于弱势无权地位。据此,开展农牧区扶贫工作必须将重点放在提高人力资本、建立符合实际的扶贫裁体以及建立激励机制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来加快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畜牧业作为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西藏三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西藏自然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压力大、草场退化严重等因素严重威胁到西藏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实施"以草定畜"、"人才储备"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有利于西藏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目前扶贫开发中存在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滞后,制度性贫困显著,返贫率高等问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贫困观为指导,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明晰产权,转变观念,建设人才队伍,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相似文献   

10.
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面临着任务重、成本高、难度大等诸多挑战,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本文对西藏全域和不同区域的贫困程度进行比较,昌都、日喀则和那曲是深度贫困的三大主战场,通过多维贫困分析深度贫困区域及其在脱贫时序进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进行机理分析,为脱贫攻坚明确"靶向"。进而提出: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精准施策解决突出制约问题,提高脱贫的质量和效益,构建深度贫困群体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胜脱贫攻坚战和最终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农村将不再贫困。首先,绝对贫困是按照一个标准衡量的贫困现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贫困线也会发生变化,绝对贫困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其次,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社会公共服务差距的消除,农村的贫困将会主要以相对贫困的形式呈现。最后,农村绝对贫困群体数量清零,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这些成就都是在脱贫攻坚战的强力推行下实现的,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脱贫的特点,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刚刚脱贫的群体由于没有时间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极有可能返贫,如没有制度性抵御风险的机制,有可能发生规模性返贫。稳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是建立长效机制,这样一个长效机制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稳固和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二,稳固和拓展脱贫产业体系。第三,从乡村治理、人才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培育脱贫摘帽地区乡村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三权分置"是中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突破农村土地的"产权困境"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西藏"三权分置"的改革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它顺应了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西藏农村土地权能最大化的产权需要。然而,该项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资源配置的市场"挤出"效应、土地权能实现的法律困境、土地权最大化的现实障碍和农牧民难以向市场主体转变等问题。因此,应从准确定位"三权分置"的实现目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着力改变农牧民的集体土地产权意识、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村土地权能合法财产化等方面入手,推动西藏自治区农村土地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土地活力和农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产权理论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发展为前提的环境保护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为此本文探讨了产权理论对传统的外部性理论的发展;同时指出了它在环境产权明晰问题上的局限性。文章认为,外部不经济已不再是市场运行的偶然“失灵”,而是变成了经常的、普遍的现象,只有明确国家是环境产权的唯一主体,树立环境资源价值观念,政府积极干预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藏反贫困经验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反贫困主要经验是:对西藏贫困特殊性的明晰认识;制定特殊的反贫困政策;实施全方位的外部支援;采取适宜于藏民需求和接受的具体措施和作法;在反贫困中培育藏民的政治自觉意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5.
产权制度问题,不仅是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也是搞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实践中,已经看到解决产权问题的希望。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有可能解决我国企业机制的老大难问  相似文献   

16.
阿马蒂亚·森明确指出他分析贫困、饥饿、饥荒所采用的方法是权利方法。权利方法强调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粮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而权利关系又决定于法律、经济、政治等的社会特征。但他同时指出,权利方法还是有一定缺陷的。所以,他又提出以可行能力剥夺来看待贫困。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根据可行能力视角,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可行能力视角对贫困的分析,加强了我们对贫困和剥夺的性质和原因的理解,使我们能够在更接近社会正义所要求的信息的层面上来看待贫困和剥夺问题。权利方法和可行能力视角,对我们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产权和资本产权是企业产权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二者既对立统一,又此消彼长。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产权逐渐在企业产权中处于主导地位,劳动产权成为主动产权,决定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资本产权逐渐成为从属和被动产权。这一本质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其中经历了劳动产权对资本产权的三次革命,正是这三次革命导致劳动雇佣资本的出现,使劳动者有可能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是贫困人口可行能力的缺失.对西藏边境贫困村J村的实地调查表明:这一缺失的可行能力主要表现为贫困人口社会参与能力、观念转变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科技采纳能力四方面.虽然该村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仍存在贫困人口教育程度低、知识水平欠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明显以及相关技术培训没有针对性等问题.为摆脱贫困依赖,实现未来"恒产兴盛"目标,应从弥补贫困人口可行能力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发展既是脱贫攻坚时期消除绝对贫困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减少相对贫困的重要路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开发多以地方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现实中,深度贫困地区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存在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基础设施欠缺、综合支撑不足等问题。本文剖析深度贫困地区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困境,以西藏深度贫困村庄的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为例探寻打破困境的措施。经济作物产业扶贫要遵循区域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逻辑,强化扶志与扶智、因需建设、综合支撑等路径,破除限制条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地震后,贫困问题在安置社区中突显出来。贫困问题影响着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重建。贫困类型不同,摆脱贫困的对策亦有所不同。文章将贫困分为经济贫困、社会资本贫困及心理贫困,通过考察三种类型的贫困后发现,实现就业和重建社会关系网络是摆脱贫困的首要力量。同时也结合社会工作介入灾区贫困的实践论述了社会工作在为个体增能、提供服务以及促进个体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以期为灾后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