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不仅是我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焦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多维贫困的准确测度是有效攻克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环节。基于秦巴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区1325份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运用A F指数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法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深度贫困地区存在明显的交叉性与多维性贫困,致贫原因亦复杂多样。依据测算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度贫困地区的反贫困路径: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深度贫困区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提升深度贫困区人力资本水平;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健康网络,强化深度贫困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做到社保兜底;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拓宽深度贫困区农村居民收入渠道;重视深度贫困地区综合发展,有计划地推进深度贫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的贫困样态发生转型,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新时期 的相对贫困是乡村振兴初级阶段的重要课题。 在分析相对贫困多维表征和治理困境的基础上,根据“三支柱”的治理策略,建 立了“制度供给—能力提升—机会公平”的分析框架。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抓手,通过提升贫困人口可行发展能力,发挥基 本公共服务的减贫效应,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等路径,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提供可行参考 路径,为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扶贫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全面建成小 康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康是短板,要如期脱贫,需因地制宜,探寻出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路径。以凉山 彝区易地扶贫搬迁为例,通过分析搬迁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制约因素,从部门协调、精准识别、产业 支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以及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等方面探寻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路径,以期实现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两者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脱贫攻坚改善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创造了益贫式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了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既巩固了产业扶贫的成果,又化解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非均衡矛盾,有利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从而巩固提升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为进一步稳定脱贫攻坚的成果提供了新的保障。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进而提出继续推广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推进产业扶贫的优化升级、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服务、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6.
探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展、问题及对策,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然而,四川省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面临着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足、搬迁后续问题逐渐凸显、脱贫村(户)与非贫困村(户)的政策不平衡突出、基层对政策依赖性极强、衔接的体制机制未理顺等问题。因此,建议完善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聚焦搬迁后续问题的解决、强化脱贫村(户)与非贫困村(户)的政策均衡、谋划相应政策的转型路径、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以此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在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中以脆弱性风险应对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指导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塑造乡村韧性、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贫困地区韧性治理框架,并基于此对陕西省"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和乡村振兴实践进行探讨。研究指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应当提升乡村环境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综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塑造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激活社区公共精神,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提要]提高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脱贫质量是目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文章在界定“脱贫质量”的基础上,给出了脱贫质量的分析框架,分析了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提出了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提高脱贫质量的路径选择及相关政策建议。文章提出的提高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质量的路径选择是:持续高速和包容的经济增长是提高脱贫质量的基础;禀赋结构升级是深度贫困地区提高脱贫质量的最优先选择,包括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提高农村的组织资本,切实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决战;助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益贫性,为高质量脱贫提供产业支撑;建立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是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筑牢高质量脱贫的底线基础;建立2020年后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9.
[提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肩负着助推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在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持续发展、扩大开放、共享成果等方面做出及时转变。与此同时,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返贫风险长期存在、相对贫困群体庞大、产业发展短板及风险等成为了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梗阻。为此,应从统筹协调多方关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帮扶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等方面探寻转型策略,以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持续发挥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中央明确脱贫县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但当前仍然存在认识差异、政出多门、产业升级难、内生动力弱等问题。需要从增强融合发展意识、做好体制衔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吸引要素回流等路径推进两者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不同历史阶段下的战略任务。二者在历史渊源、出场逻辑、科学内涵、推进思路上存在差异,但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作的制度安排,在战略愿景、服务诉求、参与主体、实践路径上具有同一性,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一方面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基础、物质基础、舆论基础和模式借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范返贫风险和解决2020年后的贫困问题提供长效保障。当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与乡村振兴稳步实施的政策交汇期,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之路具有战略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研究表明,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已实现初步互动,但实现两大战略的良性互动仍需进一步优化联动机制、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提高乡村治理与生态文明水平、引领文化风尚、推动共同富裕,使西部地区在新时代新一轮的大开发中展现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2.
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梳理田野资料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果的成效,以及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加大防止返贫监测力度、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深化教育帮扶、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新样板提供有效路径与个案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与贫困相抗争的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脱贫攻坚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逻辑延续,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战,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战胜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强化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人民性、创新性、实效性,并从机制模式、目标任务、主体力量等角度探索以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推动脱贫攻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于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目标,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但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脱贫攻坚战略解决的是绝对贫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相对贫困,二者衔接相互构建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贫困问题。同时,两大战略在目标、主体、内容和措施方面兼具相似性和差异性,故二者衔接具有可能性和必然性。而政策衔接的目标要求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巩固脱贫成效;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过渡;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政策衔接的重点主要在于产业、生态、文化、保障和生活等多个方面,从脱贫攻坚的具体政策过渡到乡村振兴总要求。  相似文献   

15.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全国积极推进。作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育起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筑牢乡村全面振兴基础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探讨乡村振兴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脉络,并结合北京科技大学脱贫攻坚阶段的教育帮扶实践经验,研究教育在实现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中的现实意义,探究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内在推动力,旨在为新时期高校发挥教育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通过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时期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策应"十三五"和"十四五"重要历史交汇期实行的重大战略有效衔接,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乡村振兴论坛在江西南昌顺利召开.论坛以"后扶贫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约200余位代表参加本次论坛.论坛上,与会专家回顾并总结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深度交流,尤其是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机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以期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7.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视野下,政策目标应定位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四个主要方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路径衔接,具体体现为微观政策的转移接续。依靠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长效减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把握多维扶贫、城乡扶贫、制度扶贫、社会扶贫四个战略重点,建立覆盖工农、城乡一体的扶贫体制,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在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从政策退出、政策加强、政策转化、政策新设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长效减贫的实现路径,重塑减贫政策体系。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还需要尽快明确政策过渡期限,重启新一轮扶贫改革试验,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加强扶贫领域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是目前“三农”领域的关注焦点。已有的研究中,多从政策理论层面宏观分析两种战略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有序衔接。该研究从基层实践入手,以陕西省蒲城县D村为案例,探寻其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衔接中的实践逻辑,研究D村在实现二者有效融合过程中的衔接机制。研究发现:从实践逻辑上看,脱贫攻坚补齐了乡村振兴中的“绝对贫困”短板,乡村振兴为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提供内在动力。在这一互涵式实践逻辑的指引下,D村探索形成了以产业升级机制为核心、主体培育机制为关键、有效治理机制为基础、组织统筹机制为保障的衔接机制。最后提出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即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新农业稳步升级,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积极转变,推动传统治理向乡村善治循序转化,推动扶贫组织体系向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9.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围绕“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在于国家政策支撑有力、高校服务资源丰富、学生实践形式多样,同时高校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也存在人才支撑乏力、服务深度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等现实问题。基于此,高校还需通过推进乡村人才供应、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丰富帮扶实践项目、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等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有效的优化决策和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如何在防止返贫的基础上解决相对贫困是研究重点.文章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共性和政策差异,研究二者衔接的政策发展,并从产业、生态、文化、保障和生活五个角度提出政策衔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