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新密市“中国羲皇文化之乡”称号的获得,正是学者、民众、政府三者共同进行伏羲文化再生产的结果。民众利用民间的伏羲文化资源,以伏羲庙宇为中心,围绕伏羲信仰,生产出学者进行伏羲文化再生产所需的原料;学者通过对伏羲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物的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学识和话语优势,在民众的基础上,对伏羲文化开展进一步的再生产;政府通过对伏羲文化的认可、宣传,促进了伏羲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伏羲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符号学研究》序刘尧汉编者按:此文为刘尧汉教授为朱炳祥先生《伏羲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符号学研究》一书写的序。现将刘教授给朱先生的一封复信刊出,以便更好地了解刘教授的新观点。朱炳祥先生:3月22日来涵询,...  相似文献   

3.
《盐铁论》的话语体系表征着西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生态,具有话语传播与文化互为印证的独特性。其话语体系建立在盐铁会议的真实记录之上,又体现了桓宽的文化身份特点与话语取向。"贤良文学"与"大夫"的对话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儒、法两家思想的激烈交锋,是西汉社会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盐铁论》的话语是汉代儒学向广度、深度发展而成为盛世经学的产物,促使儒学加速走向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从其实质内涵来看,其话语体系属于为统治者的现实需要提供思想指导的政治性话语。  相似文献   

4.
探究电影《菊豆》与小说《伏羲伏羲》的不同艺术表现,可以看出张艺谋独特的电影创作理念及体现在电影中的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张艺谋在改编的电影《菊豆》中,充分发挥影象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运用各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把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5.
《莽秀才造反记》的故事原型和四次起稿的时间关节,显示出其写作过程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深刻联系,其中既包含着故事原型所特有的近代文学话语,也体现五四文学话语、左翼文学话语和当代集体主义政治性文学话语。通过多种话语的纠缠,巴人完成了对王锡彤造反事件的历史重构,体现出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复杂的话语形态。《莽秀才造反记》是最能体现中国现代社会和新文学进程的典型文本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四重证据法解读有关伏羲号黄熊的历史之谜,结合天水的伏羲文化研究,提示20世纪出土的二重证据长沙楚帛书天熊伏羲创世神话,对接第四重证据——天水本地出土的齐家文化镶嵌绿松石熊形铜牌,重建天熊神话从史前期图腾崇拜到先秦时期楚国神话文本的建构历程。对作为一重证据的传世文献哑谜——《礼记》孔颖达正义引《帝王世纪》的一种说法:"帝庖牺氏,风姓也……是以称大皡,一号黄熊氏。"做出大、小传统贯通的系统性阐释。楚帛书天熊伏羲叙事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记录的创世神话,而伏羲号黄熊和黄帝号有熊的对应现象,暗示着《山海经》熊山熊穴神话与天熊崇拜之间的内在关联。天熊和神熊观念当来自史前大传统的熊图腾信仰,以辽宁建平出土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熊头骨等实物为证。  相似文献   

7.
八卦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为精华的核心,而伏羲与八卦之间的关系古代与今天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假如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伏羲与八卦,其结论将是很有意义。本文通过伏羲与八卦的概念、伏羲的解读及伏羲八卦引领中华农业文明三个方面的探讨,论证伏羲文化所特有的八卦及画卦图形,其人其事与八卦其文其物,以及作为深层的文化符号在当今社会仍以特有的魅力在不断普及发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位处于新旧历史交替之际的现代学者,闻一多的优势在于既受过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善于汲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经由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比较,闻一多终于使得伏羲、女娲神话背后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中国现代汉语诗学的元典性文章,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顺向的承续性关系。从胡适和陈独秀追求新文化革命的目的来看,他们是在政治和文艺的层面上运用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系统在谈论文学革命;从《改良》和《革命》的文本内部来看,二人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偏重决定了《革命》和《改良》的对立而非承传。从陈独秀对社会革命活动的热情以及胡适对自由知识分子学术立场的坚守来看,这是他们当年文学革命观念的现实延伸,也再次证明了《革命》是对《改良》的断裂性转向而非承续性推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吉姆爷》和《阿凡达》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叙事情节等方面,认为康拉德小说《吉姆爷》借助"东方"马来叙事散播帝国话语,而美国电影《阿凡达》以小说《吉姆爷》为"原型"宣扬帝国意识形态,是《吉姆爷》中东方主义思想的再现和延伸。在全球化视域下,西方国家不仅借助小说这一表现形式传播帝国话语和意识形态,还采用更为广泛、更快速有效、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电影媒体,确保多方位向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全世界推行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师在文学教育中扮演两种角色:文学评论者和文学话语传递者.文学评论者通常被视为高级文学阅读者,他们将成熟的思维逻辑、理论素养和研究培训杂糅进阅读赏析中.而文学话语传递者重视对学生个体性的塑造,阅读和写作过程实际就是话语的描述性因子,文学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对文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消化,并逐渐培养其个体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蝇王》是一部批判人性恶的力作。本文简要介绍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由此衍生 的原型论和文学评论中的原型批判理论,然后通过三个相似点来证明小说《蝇王》中杰克的原型就是古 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  相似文献   

13.
成长,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成长小说总是能够被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其原因不只在于它本身所包含的艺术性,还在于它的原型特征。本文就成长小说的主题原型和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原型两个层面来解读小说《远大前程》,展现主人公皮普成长路上的困惑与觉醒。  相似文献   

14.
《天边外》作为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优秀剧,一直是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点。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该作品中的场景原型、人物原型和梦想原型,从而揭示作品中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悲剧内涵,以激活人们记忆中的意象和联想,产生与众不同的感染力。透过该剧的场景、人物和梦想因素的表层,可洞察到人类对理想、人生、爱情共同的感悟和预见。  相似文献   

15.
荣格原型理论与古代文学批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缺陷是过分强调原始的本能冲动对个体与社会的作用,而这成为荣格一个良好的突破口,荣格基于对潜意识实质及其结构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原型理论。我们认为如能把原型理论正确地运用到古代文学批评,将有益于丰富和拓展我们的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民国文论的体系建构负载着民国学人的历史想象与现实担当,砸破以往即兴体悟式的“私人话语”形态,在全面审视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中抒写社会的“公共话语”,发掘民族文化自信,民国文论展现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恢宏气象。民国学人兼顾中西、古今文论的各自特质,确立文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与视角、探索可行的建设路径和策略,将错综复杂的民国文论现象纳入到民国文论的体系话语平台,展示民国文论继往开来的文化特质,它可以逐层解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诸多缠夹日久的学术命题,深远探究文论体系话语言说的基本规律。运用民国史视野来发掘民国文论资源,探究体系话语的言说模式与表达策略,具有范式重构和意义重释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不可或缺的一环。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不是移植西方文论话语来替换中国的文论话语;而是立足于当代,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本,借鉴、吸收、利用西方的文论话语来补充、丰富、更新中国传统的文论话语。时代已经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实现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人类共同的"文心"、"诗心"是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他国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王国维、钱钟书的成功经验为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学批评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好谈文章义例,主要表现为金石学中的碑志义例探讨与古文理论中的以“例”论文风气。这种现象可溯源至《春秋》义例之学中丰富的文法内容,而在清代蔚然成风则出于匡救文弊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文章写作不断追求规范化的结果,标志着传统文章学中形式规范理论的又一发展阶段。清人论古文义例在文体上偏重源于史传的叙事文,这体现了叙事文文体地位的空前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抒情言志传统下的文学批评格局。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20.
从西方的理论角度来说,以审美为价值标准的文学叙事体系是一种近代(现代)现象,大致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近代(现代)文学话语体系奠定了认识基础,一是审美视野的确立,二是历史理性观念的形成,三是近代知识学科的分化.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分析清楚构成现代文学叙事和批评的这三方面内容,有利于人们对"文学"这种话语体系的认识,从而也让人们清楚,当代解构思潮是在何种角度上切入文学话语并解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