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又借鉴黑格尔精神异化理论的辩证法精髓,批判了费尔巴哈"类"的局限性,发现了实践,找到了人、社会,由此找到了开启新哲学的钥匙.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及他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形成."实践"的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提供了崭新的思想地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只有领悟到"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是"社会"之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3.
扎根于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坚守"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原则,论证物质生产决定人类历史的本质,阐述经济发展及其所需要的架构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现实,由此揭示现代生活的真相和出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共产主义"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条理解现代社会、参与现代生活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已从最初将其作为一种风险分散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将其作为一种经济金融制度的制度层面,并最终升华至社会安全与和谐战略的哲学层面.传统的保险研究较多地从微观主体的效率和福利贡献出发,因而越来越远离了其"控制风险"的本质.随着人们从对"风险社会"性质认识到"和谐社会"构建思路的日渐明晰,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任务面前,还原保险业的本质功能,认清时代特征下保险业的"社会效用",将有利于认识在风险管理中政府的职责和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科学技术的两个富有创意的基本判断,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认为科学技术履行意识形态的社会职能.在此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都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社会功能的根源,对科技理性、技术专家治国论以及科学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这些批判尽管充满着穿凿附会之处,具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但无疑也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的深刻的片面,因为它给20世纪和后20世纪的人类提出了这样一种警告:科学无视价值存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的"异化"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对"天人合一"观之现代意义的辩证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关于其历史内涵和价值意蕴学界已作了很多富有成果的研究与探讨,但在对于"天人合一"现之现代意义的思考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峙的观点,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观点恐怕都难免失之偏颇,并认为我们的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一问题的一般性肯定或一般性否定的层面,而是应当以辩证的态度,通过"以现代批判传统"和"以传统批判现代"的双向互动,对"天人合一"观的得失优缺作出具体而深入的理论甄别与分析,从"天人舍一"观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社会道德价值、人生境界价值与和合思维方式价值等四个方面入手,探寻其对当代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三大关系问题以及现代思维方式转换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社会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许茨将其改造成为社会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他们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提出了“系统一生活世界”双层社会分析结构,并诊断出现代危机根本问题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他的这一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但如何理解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历史进程,则是关乎现实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划分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明确了"过渡时期"的历史跨度.但是学界就这一理论却呈现出"小过渡"说和"大过渡"说两种理解范式.通过文本解读与现实历史进程的经验总结可以看到,前者缩短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时间跨度,后者模糊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基于此,文章提出"中过渡"视角,将过渡理解为从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充分发展时期",这既符合马克思的本真含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确立及其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评述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建构的"沟通行动理论"开辟了对现代社会批判的新视角.哈氏主要通过揭示语言本质,探求西方社会发展的可能之路,对沟通行动的阐释和对生活世界的分析来预设"沟通行动理论"基本框架.评述他的主要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矛盾系统结构层次和范畴体系的研究,倾向于将其分为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具体矛盾的"三分法".这种分法缺少一个层面,即"社会根本矛盾"这个最基本的层面."社会根本矛盾"范畴确立后,人类社会矛盾系统和范畴体系就被分为四个层面、四大范畴.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和生产的矛盾也就上升到了"社会根本矛盾"的地位,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近代西方以来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等作了详细的阐释,竖起了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市民社会"思想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市场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理论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兴起,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构建起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大厦.以阿多诺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把消费社会看做商品、工具理性和异化逻辑在消费领域推演的结果,并运用现代性批判话语揭露了消费社会对大众的控制,但其对大众主体意识的忽略,对技术的简单化批判等则构成了其理论的不足.列斐伏尔指出,消费社会滋生了新的异化形式,并通过大量的符号系统即"次体系"完成了对日常生活和消费的控制.他实现了消费社会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但却抛弃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转而寻求符号拜物教批判及语言学革命的做法则是无力的.鲍德里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将消费社会看做与现代社会相断裂的阶段,认为符号的差异和区分构成了其主导逻辑,要揭秘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必须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他误读了马克思的诸多理论,同时对符号学的过分依赖导致其跌入了虚无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社会思想史上产生了两次分野——从古代社会抗议到现代社会的社会理论、再到社会批判理论。这也成为解释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恰当理论进路。首先,社会抗议是古典社会中思考社会方式的特质,它在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传统与形式。其次,社会理论是现代社会中思考社会方式的特质。从社会抗议转变为社会理论呈现出直线进入、直接切换、独立发展并划界而立三种情形,相应形成了社会哲学、一般社会理论以及社会研究科学这三种类型的现代社会理论。再次,从现代社会理论转变为社会批判理论,实质上是从自由民主言述到激进左、右翼对它进行批判的演变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先有社会理论后有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逻辑顺序。对这个顺序的忽略与颠倒是导致原生与后发现代国家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社会理论差异的主要原因,也直接造成了中国的社会理论需求与伪社会理论相携出场的现象。最后,社会理论研究在遵循理论建构逻辑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一种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理性的责任承诺。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起点,在"市民社会"概念的背后隐藏有多种思想渊源和理论含义,真正的市民社会概念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开始形成的,并通过洛克、孟德斯鸠和苏格兰启蒙运动,在黑格尔那里确定为一种包含内在张力的特定范畴。马克思从颠倒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入手,逐步将理论出发点确立为"物质的生活关系",并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6.
"信息共享"与网络社会公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代表的因特网的出现和长足发展,正在或将要对人类社会生活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及其公平体系的影响,已构成了一个颇具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研究论城.网络时代"信息共享"与社会公正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在信息空间中也能够建构起网络社会公正秩序.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号拜物教.由此,一种以新型物恋形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观念操控的新形式.依循马克思批判分析的方法,实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需借由符号拜物教的深度剖析,由此实现社会现实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关于"现代性"的研究与讨论在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等领域内逐渐展开,并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理论界最具统摄性的概念之一,人们用它来辨别、描述或讨论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精神特征.对"现代性"概念的考察,就其意义来说,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在德语中具有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层含义.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批判了现代市民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构建一种崭新的共同体来解决问题,但这些表面的相似性却暗藏着两人理论上的根本分歧.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导致共同体的失落.黑格尔将其原因归结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分离.因此,他试图通过理性国家这种共同体来教化个体,通过有产者的思想改变来维持市民社会的存在.马克思没有囿于抽象意义上的一般市民社会,而是深入到了现实存在的打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烙印的具体市民社会.他提出了与黑格尔不同的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即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挽救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虽然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问题解决方式各异,但同样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经数百年“理性化”发展,世纪末的人类正面对着现代性的难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的生存现状和历史。在对人类生存规范基础的先行澄明基础上,依照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问题意识和针对原本批判的理论逻辑,着眼于现代性两难的现实,努力发展一种既内含马克思理论的批判精神,又带有指向人类自由、解放实践倾向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