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和自然的相互生成──一论新时期文学中自然主题的审美意义欧阳光磊,远山新时期文学在其发展演进的十余年中,出现了许多可资回味的现象。其中的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便是:它在一段时期内迷恋于对蛮荒、原始自然的描写;迷恋于对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形态的追...  相似文献   

2.
荒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它的兴起和发展受到了西方荒诞文学的影响,直接沿用“荒诞”这一术语来标示这股小说创作潮流,也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于:新时期荒诞小说从西方荒诞文学中受到了哪些影响?影响达到了什么程度?又走出了怎样一条发展道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涉及到对新时期荒诞小说审美特征的认识和审美价值的判断。为此,先要对作为影响来源的西方荒诞义学作一些有关的整控。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危机及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产物。如果要举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  相似文献   

3.
“销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主题,在诗、词、戏曲和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中都有所体现.它既代表一种情感范式,同时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宋词中的“销魂”,可以从文学源流、审美意象群以及美学意境三个方面展开多种维度的阐释和理解.销魂主题,是中国诗化思维和身体诗学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4.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主题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 ,并非仅局限在“比德”这个伦理层次 ,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 ,他也注意到了自然美的客观形式 ,并且自觉地要求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内容与形式处于对等“交流”的统一状态 ,从而获得最高的审美理想。因此 ,对等交流说应是孔子自然审美观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的终极存在的哲学问题,表现在文学上也是一个具有永恒探讨价值的主题。对照中西文学对自然的描写不难看出,自然不仅仅是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或背景而出现,它也可以表达作家的主观情志,或借景以抒情,或象征以寓意,或对比以言志,都显示出,自然是作家心灵跃动的表征。但由于中西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哲学思想不同,文化精神不同,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自然在中西文学中也便呈现出各异其趣的审美品格。从中西文学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自然在中西文学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7.
微型小说是以微小的篇幅叙述细小的生活片断来揭示深刻的思想主题,善于以各种“审美场” 引起读者美感的文学样式;“审美场”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容相汇、同构同化的最佳审美现象与最佳审美境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是它的三个要素。而微型小说以审美场见长。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关系是互动的;一方面,新时期女性创作的繁荣促使政治文化界运用有别于男性文化的理论对其进行评判,扩大了女性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对“人类性”写作主题产生了积极健康的影响.同时开阔了女性创作主题,使“私人化”写作在争鸣声中表达了独特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9.
人神恋爱主题在《九歌》中表现为单向的情感,造就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汉魏以来,这类文学主题更受到推崇,其中曹植的《洛神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吸收并继承了先秦以来人神恋歌这一文学传统,并结合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提炼升华出集“美与爱”、“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审美形象,使这一文学母题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期女性爱情婚姻小说张兵娟情爱,这一古老而永恒的文学主题,历来是男、女作家关注最多的主题。进入新时期以来,反映女性爱情婚姻的小说层出不穷。人们常说,情爱的问题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最“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本文试图在对新...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2.
重视自然山水、对其进行浪漫主义书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种倾向,也是新时期浪漫主义的重要构成之一。其文学形态主要有表现自然“美育”的浪漫主义、“生态”浪漫主义以及作为人文社会的对比物零散地出现在作品中的自然书写等。它们表存形态不同,但都具有主观抒情性、博大崇高的美学风格、神奇性和神秘性,都显示出作家强健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作家的笔触在人文、历史、地理、自然四维世界组成的巨大书写时空纵横驰骋,创造出博大雄浑的艺术世界,构成色彩绚烂的画面,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笔下的自然主题进行研究,比较他们在理解自然、体验自然和描写自然的方式上的相似和差异,着重于分析惠特曼对爱默生、梭罗的继承和超越,展现三者笔下自然主题的演进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预言》集为代表的何其芳的早期诗歌创作中,“爱情”是其最重要的主题,诗人始终把“爱情”放置在一种犹如“镜花水月”般的审美空间中去观照。“月”“露”“花”和“秋”是四个在其早期爱情诗中最常出现的自然意象,诗人运用这些自然意象,使它们成为情感的外化象征。通过对“月”“露”“花”和“秋”四组自然意象的分析,从而来解读何其芳早期诗歌中那种超脱了热意与忧伤,那是如“镜花水月”般空透、宁静的爱情。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创作与自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文学与自然日益疏远,依据文学心理学和文学接受等原理,在文学创作中刻意强化自然意识,并借用现代传媒的诸多优势,在“文学参与自然”的行动中,唤起人类精神性自然的意识,恢复文学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逐步把生态意识纳入社会的基础知识体系,最终使文学或文学创作在拯救物质性自然,缓解生态危机中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学者出于自身的学理合法性论证和美学建构的需要提出“多感官融入”式的自然审美理论,并在其中刻意淡化视听两种感官感觉的地位。然而这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视听审美原本具有的重要作用。关于自然的视觉审美,“如画”理论虽有关注形式特征、强调主体的组织化等不足之处,却依旧呈现了自然美特定的本质性维度,因而可以作为自然视觉审美的代表性范例。自然的听觉审美并不要求做出能得到普遍认同的审美判断,其独特之处正在于审美的多元化特征,想象的、具象的、隐喻的、类比的、气氛的等都是有价值的听觉审美方式。本文拟探讨建构一种无器官身体的“通感”审美,将自然的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统一起来,从而在本体论层面为当代自然美学的重建提供一种异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自然审美经验和理论。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人的山水佳作 ,多维度地表现了他们“善适”自然、“取乐”自然的怡悦情怀。主体诗心与山水清音相契合 ,在亲和自然时不忘亲民劝农 ,在放情山水中砥砺高洁品性 ,从自然审美进向精神超越 ,从感悟自然进向探求真理 (包括推求物理和感悟哲理 ) ,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层次性提升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文人的山水佳作,多维度地表现了他们“善适”自然、“取乐”自然的怡悦情怀。主体诗心与山水清音相契合,在亲和自然时不忘亲民劝农,在放情山水中砥砺高洁品性,从自然审美进向精神超越,从感悟自然进向探求真理(包括推求物理和感悟哲理),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层次性提升。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学意象和意象群落蔚为大观,其中主体性鲜明、文化内蕴丰富、现代意识较强、具有主题史意义的水土意象群尤为突出,它不仅承接着中国文学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积极地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具主题意蕴,展示其艺术审美境界的新的意象群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南宋著名理学家包恢重“自然”的诗学观。对于诗歌创作,强调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须自然而发,以自己情志才性的自然发露与有感而应的自然之鸣,形成诗之自然本体;审美主体善于发现把握表现对象客体自然之美的本质,造物气象,须自大化混浩中沙汰陶熔出。得天工造化之妙,方见精彩;文体运用与艺术表达须自然而为,摒去人工匠气,臻至“天巧”境界。包恢的诗学以心学为根柢,在宋代程、朱理学家的诗论中别树一帜,是中国诗学批评史上颇有光彩的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