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缺位是衍生网络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社会的网络行为问题突出表现为推崇技术至上、忽视网络生活的人文需求,偏重情绪宣泄、忽视理性规约,行为主体的价值失落、人际情感纽带脆弱。主体性视野中社会网络伦理教育应当遵循价值认识的规律和道德教育的思维逻辑,培养真正具有理性的道德人。因此,凸显核心价值观,合理阐释和利用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以及倡导彼此间相互的道德责任是生成网络道德主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原则就是道德教育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坚持主体性原则是道德教育过程和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偏离了主体性原则,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迷和失效。坚持主体性原则,增强道德教育实效,要做到:逻辑起点和主线———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现实途径———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氛围保证———用交往重建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简析家训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训既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承载着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能.不同时代的家训大都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核心道德观念,并传递着传统道德的普适性思想内容.家训可为个体的道德建构提供适切的道德规范,它所体现的道德原则因血亲情感的作用更易为教育对象所认同.家训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道德教育功能,应大力倡导家训形式的道德教育,并引导家训形式的道德教育实现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至高的社会控制目标被赋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极高的期望。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是一个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证实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前,要实现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养成必须对传统社会道德教育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我国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期待 ,就是教会人们选择大的价值取向。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向。这表现在强调主体道德素质的培养 ,注重个性教育 ,深入德育功能认识 ,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的根基等。这些将在 2 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主性为基础,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活动。它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推行主体性道德教育急需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改进道德教育内容、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7.
房玫 《学术界》2007,(2):164-167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之间的落差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落差的产生和存在原因很多,从教育者本身考察,轻视或忽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是道德教育实效性弱化、甚至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具有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解决落差问题的一个关键就在于重视并确立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孙风强 《理论界》2013,(12):65-67
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受农耕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其特点是强调社会意识的权威,忽略个体自主意识的尊重和培养,这使道德教育呈现出教条化的僵化倾向。而缺乏个体道德自主意识的道德教育会割裂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良性互动,这会使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德性约束方面出现畸形——或阳奉阴违或盲目顺从。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社会个体发现自己并教会其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道德自主意识。本文从道德自主意识的设立目的、行使原则和重点内容方面进行论证道德自主意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论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道德主体性涵义的界定,学校道德教育中问题的阐析,论述了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核心,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提出了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命道德是生命德性的"应然",生命认知、生命关系与生命意义是其内在的三个向度。生命道德观实质反映了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是道德考察的切入点。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状况,通过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展开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生命认同度与满意度、较强的理性精神与公民道德素养;大部分学生生活目标明确且充满生活热情,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的关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生命道德信念不强、生命实践能力不足、自我满意度不高,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及是否接受过生命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提高其有效性,耦合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生命道德教育的时代特质,寻求生命意义的真谛;将生命道德植入社会实践中,修复生命道德中"知行断裂"的现象;以对话教育培植生命主体性,强化道德自主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内,不同的理论传统对人类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提出了不同的阐释。不同理论之间相互争论的焦点,在于对道德原则如何并以什么形式在个体身上实现,从而构成其道德主体性,以及这种主体性如何实现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等问题的不同理解。社会学习理论将道德主体性理解为道德行为的认知自我调节系统,并通过对这个系统的分析,一方面揭示了道德解约机制的伦理含义,另一方面陷入道德相对论。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视野中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曾进行过不少有益的探索,但仍然没有摆脱德育困境。具体表现在:轻视人的个体价值;忽视人的道德需求;弱化人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高校德育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的超越:德育要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的价值目标;要以满足人内心需求的人格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要以能突显人的主体性的实践体验为主要方法;要关注人的价值,在关怀中形成德性。  相似文献   

13.
杨金旭  鲁艺 《中文信息》2022,(2):218-220
德育是知识教育和经验培养的首要任务.为了正确认识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不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可以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实施道德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技能和道德价值观.以简单传教形式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收效甚微.在外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本文总结了融入学生道德教育的潜在方法,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碧霞 《兰州学刊》2006,(2):204-206,208
主体性德育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并具有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然而传统德育的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师生之间的共同性,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德性建构中的唤醒者、促进者、引领者。文中最后对于如何建构符合主体性德育原则的师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耻感教育:伦理价值与困境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复合体,它有助于个体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有助于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的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道德困境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化和表层化。化解道德困境的关键在于阐明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环境、家庭及个体的道德体验是道德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社会道德文化、道德教育、参照群体,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态度,对社会道德的观察学习及其达到的道德知觉水平、道德经验的情绪后果、需要的满足等因素会从不同角度影响个体道德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在于没能解决好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与约束的关系问题。反思过去道德建设的实践,主要的问题是过于重视道德教育、忽视制度伦理的建设,注重道德要求的“软”约束、忽视“硬”约束。所以,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要把社会道德规范制度化,通过制度的过程来施加对“经济人”行为的强制性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受体的主体性:高校德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中,部分存在着把道德教育的内容当作一般知识去灌输,学生只是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的现象。把道德教育和现实世界人为地割裂开来,无视受教育个体的主体性特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要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主体意识。主动性与参与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期不懈、潜移默化地感染。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 ,道德建设被包含在了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 ,而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 ,道德建设自身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往往又被忽视。为了加强道德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 ,必须厘清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尤其应当把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区分开来。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 ,道德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即宏观性、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中 ,道德建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它与道德教育不但有所区别 ,而且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冯永刚 《南京社会科学》2012,(5):129-134,140
制度、道德与人性密切相关.对人性之善恶的预设既是道德教育不可规避的核心命题,也是制度安排必须回答的前沿问题.制度安排中包摄的行为规则、人伦规范和道德诉求,对人性的塑造和改造之效不可低估.制度安排影响着人们对道德教育中所含规范的认同程度,关涉到道德教育所处社会环境的优化状况,决定着道德教育所需成本的高低.要促进个体道德完善,提升社会道德水准,调动个体的道德自觉固然重要,得当的制度安排亦不可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