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改善民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利益机制。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为视角,以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为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的机制、内在原因以及变化的情况,并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解决路径加以深度剖析与把握。文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提高大众的主体性、积极性,解决民生问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以推进与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3.
"全能神"邪教组织的存在与蔓延以及近年来一些邪教组织的反复出现,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信仰危机。在当前中国语境下特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性的怀疑或放弃。针对当下出现的信仰危机,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国梦"的提出即是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延安文艺产生的理论基础,延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和必然结果。研究延安文艺与马克思大众化的关系,探索延安文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适应传播意识形态的实质内涵,科学地运用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满足延安革命根据地民众的诉求和需要,总结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等问题,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现实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众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接受新思想、传播新思想的大学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坚力量和骨干,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和发展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动态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区域实际不断结合,并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熟悉、认可和接受的动态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域化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有之义,更是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路径。只有实现了多样化的宣传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原则、创新大众化载体、健全民众参与机制和构筑人才培养阵地,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针对民众的思想状况,新政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的结合,新政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上,整肃与重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上,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方面,针对群体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经过执政党与民众共同努力,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8.
2008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涵义、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等。这些研究为更好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经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什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特有的精神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民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表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和值得关注的问题.转型时期的信仰重建应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着手,通过加强宣传、发展经济、改革创新、转变观念等多种方式途径,加快实现我国民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转换和提升.  相似文献   

1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理解、认同、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过程。后现代境遇下,依托理想信念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质疑,需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三观"教育,突出情感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培养高尚情操,理性审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健全道德回报机制,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仅是共产党员,还包括普通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需要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研究乡村民众思想意识的基点,也是俗文化的核心。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文化传承。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之间也存在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对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然而,对于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关系问题学界尚无系统成果。最近,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贾艳红教授的研究成果《汉代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研究》,首次对汉代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论述,有不少新的创获和突破。该书共三十九万字,分为八章。概括起来看,全书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理想信仰与科学宗教观的迷失不仅是当下社会已然的事实,也是不可回避并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产生不仅是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产物,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位使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更是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事关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明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同时在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下,有效地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延安和共产党遭受着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在整个国统区,甚至在全世界,包括在海外华侨中间,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都被妖魔化了。事实上,这些具有强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正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勇敢顽强地战斗着,得到了根据地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但是,如何让全中国和全世界民众,尤其是海外华侨,都能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民,还有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所从事的共产主义事业,使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大众化,粤港知识分子成了共产党广泛联系华南民众和海外华侨的桥梁,他们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土信仰是民众内在世界观的体现,在官方与民间的对话中官方应当对民众的本土信仰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对于民间本土信仰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应当积极加以引导而非强制干预。河南各地平坟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间本土信仰与官方经济功力性意识之间的冲突,在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这一关键时期,如何把民间官方两者的利益统一起来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民间本土信仰在治国方面是阻力抑或是动力则完全在于是否有正确而又合理的思想导向和切实政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在阐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关系,并从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网络载体等方面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网络大众化时代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的网络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抢占网络媒体阵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大众化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网络大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