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马克思的人学理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人学理想的批判性建构的理论背景是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于在资本主义片面人性批判基础上提出的全面人性论是其理论前提,而自由个性的培育则构成这个理论的实践指向.而且,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批判性建构只是其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清晰的理论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生态思想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人与自然新型的和谐关系。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实现条件,掌握其主要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对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坚持了其思想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即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资本-技术”共生体是借用生物学的“共生体”概念描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与技术在现代社会彼此互利、互为依存、互为彼此根据和条件的本质关系而形成的概念。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话语体系中,意指资本的增殖意志与技术的效率追求的同一,它们相互联结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结构;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总体性哲学反思中,意指资本与技术相互联结,构成人类社会特定发展阶段人的历史性规定和异化的客观力量。“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是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而理解马克思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联系的枢要所在,也是诠释《资本论》的理论地位和话语逻辑,进而把握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实证研究具有的哲学高度的关键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确立、实质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确立是基于对人的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其实质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表现在:1.积极发展经济,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2.在发挥市场高效率的同时,完善社会公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3.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界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入手,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思想。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正是在揭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对立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社会解放是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西方哲学人本主义传统,青年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并把劳动看作人本质的实现环节。基于这样一种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人本思想体系,青年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批判。在如何实现人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问题上,青年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主张,青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已经蕴含着成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更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问题。在社会历史范式下,可以厘清马克思道德思想从道德批判到道德理想、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明晰马克思道德思想与社会历史的密切关联性、与社会现实的语境相关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变动性等特点,还可以透过道德这一视角,看到马克思对人真正成为历史自觉主体的理论向往。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指导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和谐社会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和谐社会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还较低,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根本指导思想,对于我们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终生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的过渡问题。如何过渡?答案有三:哲学性革命图式、暴力革命图式和和平过渡图式。图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历史情势的重大变化。马克思过渡图式思想的变化引来争议和不满,这与忽略马克思过渡图式思想的哲学基础——劳动哲学本体论、劳动者主权论、线性社会历史观和劳动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有直接关系,也是未解马克思实现过渡的判断标准——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合乎人类本性——的必然结果。结合特定社会历史情势地理解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他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提出和谐社会思想,有三个基本的理论维度,他是在批判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提出理想和谐社会的,是在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提出理想和谐社会的,是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出理想和谐社会的.马克思提出和谐社会的三个维度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一、我们要认真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长处,但绝不能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社会.二、社会主义社会应积极为实现各种社会和谐创造条件,不能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三、坚持以人为本,反对重经济发展轻人发展的倾向.四、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要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对前途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对本真意义上劳动的思念,旨在实现工人阶级的自由和解放。阿伦特认为,自由存在于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存在的基础上,让劳动、工作、行动各自持守自身的界限。因此,阿伦特解读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认为马克思克服异化劳动的思想不够彻底,这一解读丰富了马克思改造世界的理论。在以马克思劳动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借鉴阿伦特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公平思想是在批判吸收各种公平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之前的古典公平思想和自由主义公平思想均曾影响到马克思,虽然他从整体上对自由主义公平思想持有否定的态度;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使得马克思更加关注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现实的利益差别;费尔巴哈让马克思具有了历史关怀,使其公平思想进入了历史唯物主义范围;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论上重视公平实践上忽视历史,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内在本质,马克思则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公平的虚伪实质,并找到了一条适合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市民社会概念有不同阐述,“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交往形式”是市民社会的表现,“社会组织”是市民社会的载体,“资产阶级社会”是市民社会的典型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经历了从同一到分化,再到融合走向新的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之日,也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之时。社会主义政治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兴起成为可能,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也为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给予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态审美观反映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揭示了生态美的本质特点和重要地位,提出了生态美的审美标准,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为我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技术思想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富矿”。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所谓社会技术就是人们在生产、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中蕴涵的规范的、稳定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是自然技术发生作用的前提,社会技术中经济社会技术具有原生性。社会技术是社会管理的技术,社会技术也是社会生产力。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技术思想,对于发展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发展和完善社会技术哲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以批判作为其逻辑起点,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这些和谐社会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并且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东方社会历史命运的思考──兼论马克思思想的一致性许春华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历史课题。不论是在19世纪50年代,还是在晚年,他自始至终以世界历史思想为理论基础,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东方社会的前途和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