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系统。在当今农村老龄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纳故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转变老年价值观,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容,使孝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从孝德培育的社会机制、个体自律、依法养老和依德养老以及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建设好农村新型孝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孝的概念与演进的过程,探寻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赋予中华孝文化的当代意蕴,同时,利用孝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白海若 《理论界》2008,(2):165-166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主要分析说明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的现代传承情况,论证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重点论述了孝文化的现代传承对当今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农村家庭美德建设;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孝"文化的地位尤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需要汲取"孝"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之一,其中蕴含孔子对"孝"的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孝"的根本、目的、应用和新主张的系统化阐释。当今人们要继续借鉴孔子"孝"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小孝",致力"大孝";立足"近孝",追求"远孝";实现"孝身"、"孝心"、"孝志"而达到"至孝",进而构筑和谐"家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孝与礼义廉耻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因为尽孝所表现出的对长辈尊敬的态度或言行即为礼,故而孝为礼之始,敬孝合"礼";孝而不愚孝,故孝与义相连,诤孝为"义";只有尽孝不让父母担忧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为官清廉,故而孝为廉之基,孝可促"廉";常怀孝德便有知耻之心,故而孝为德之本,孝则知"耻"。孝与礼义廉耻的内在统一性表明:尽孝合礼不逾节,则亲者安;守孝含义不自进,则上无过;以孝助廉不蔽恶,则行自正;孝则知耻不从枉,则祸不生。由此可知,孝文化蕴含礼之敬,包含义之诤,促进廉之行,抑止祸之生,这对现代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仍然具有值得挖掘的积极因素,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7.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增强城市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增强城市的"软实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尤其是要加强城市社区的基础文化建设.孝文化的精华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提高社区"人文关怀"的水平、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还是在打造文化品牌方面,孝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孝文化在城市社区中的复兴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有效转化,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我国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促进家庭的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应把弘扬孝文化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文化反哺"成为农民感知新问题、接受新事物的主要手段,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措施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在"文化反哺"的背景下应该转变农民传统观念,利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新兴传播载体,结合本地特色推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理论现象。西方社会对其进行的理论论争由来已久,对其理论基石、缺少伦理维度和市场腐蚀等问题都展开了批判和反思。而我国学界对之进行的理论反思却还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了解西方社会对之进行的理论批判,以便于我们正确对待"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和谐价值观。和谐价值观追求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优化状态和理想关系。对于人来说,和谐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意蕴,是人的类(社会)本质实现的关键要素。价值观意义上的和谐,是为了人并且通过人的,因而是以人为本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戴永新 《齐鲁学刊》2015,(2):108-112
《远游》作为一篇独具特色的楚辞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五行思想。诗人远游的路线为中、东、西、南、北,这种仙游的路线是明确的五方的观念。五方思想从殷商时期就已产生,而四方巡游从尧舜禹时代业已作为施政模式,并非战国以后神仙家和五行合流之后的产物。虽然《远游》中的四方之帝神和五行说中的五帝、四神几乎一致,但我们不能因此便断言其乃秦以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15.
考察孔子对晚周"文敝"的深刻反省和孔子立教之初衷及《论语·八佾》各章章旨可以看出,孔子之道可谓文质彬彬之道,是"人"与"文"张力被措置到恰到好处之道。礼仪中人的真性情在孔子这里构成了礼之本、礼的本然义旨;《八佾》全篇中绝大部分皆辐辏礼的本然义旨。从"人"与"文"的张力进入,自"礼之本"理会"绘事后素"章的旨趣可能是一条可靠的入路,即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画之事当后于素朴的底色。郑玄一系说的根本破绽在于混淆了作为"质"的德之端倪与可以"文质彬彬"视之的德本身。  相似文献   

16.
“春秋三传”之中的《榖梁传》,作为圣人经典之一在宋代又重新受到重视.在宋代疑经惑古思潮的影响下,宋代“榖梁学”也较前代有很大发展,出现了研究《糓梁传》的专家,如孙复、刘敞、孙觉和叶梦得等人,同时注重《榖梁传》的学者也不在少数.“榖梁学”的兴盛是宋文接受其影响的重要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宋文对《榖梁传》的以人为本、重议论、设问句式、虚字运用以及清婉兼峻厉的风格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直接影响到了宋文关注现实、民生的现实主义特色,形成了宋文既简洁明快又摇曳多情的行文风格.而这种接受对经学和散文的发展以及深入研究都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主要包括宋文对《榖梁传》的接受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宋人由道及文的治学理路,直接影响到宋文峻厉的文风以及为宋文风格形成找到了一个常被忽视的源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或超越并非源自于所谓外部某些因素的切入,而是在其形而上学的内部建构其奠基的前提下加以展开的;马克思哲学就是通过基于哲学自身的内在根据为中介的理论环节或者现实的环节,并以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方式之样式,进而通过超越西方传统思辨的精神视域来完成的.西方哲学初创的早期形而上学的规定体现为对超验至上的形而上本体的精神探索.在西方哲学的凸现和建筑之中,古希腊哲学围绕世界"本原"问题展开,以及对作为阐释"世界何以可能"本体的探求,其实质也是古希腊形而上学初始建构的复杂过程,就是在此过程中西方早期哲学确立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8.
英国社会各界围绕"莱维森调查",就如何有效规制新闻业的行为问题开展了激烈的争论。经过公开讨论、跨党协商、议会辩论、枢密院司法委员会仲裁、女王御批等一系列程序,最终达成妥协方案,以"皇家特许状"的形式建立了对新闻业新的规制体系。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英国式协商民主的特点,其中不乏有益的启示和值得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学界普遍认为新时期意识流小说是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产物,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进行观念移植、技巧模仿的结晶。在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中存在着"西化"倾向,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应该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意识流文学,发挥着外来因素的启发和诱导的作用,决定了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名称和表述方式;一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资源,影响了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内容和实际,是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内在依据和土壤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它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一些人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自己构筑的“信息茧房”之中,这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信息茧房”的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空间的封闭性、信息获取的片面性以及信息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易导致大学生个体出现思维定势、群体间出现观念极化,以及大学生的片面发展等危害.文章针对“信息茧房”的危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大学生“破茧而出”,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