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艺术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第一,中国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与经典艺术作品,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各个艺术种类。除了通史以外,还有断代史等。第二,中国艺术门类众多。除了通常都有的绘画、雕塑、建筑、戏剧、音乐、舞蹈等门类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种类,例如书法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第三,中国艺术体系繁杂。在中国艺术史上,不同门类的中国艺术还包括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方面和不同类别。第四,中国艺术成就辉煌,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家和优秀艺术作品。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到艺术学的高度加以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狄德罗是18世纪重要的戏剧理论家。他的严肃剧(正剧)理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第四堵墙”式的真实幻觉原则和重视性格与环境之间关系而且能产生强烈情感效果的情境叙事方式。这一理论使戏剧叙事从古典写意型彻底向近代写实型发生转换,为西方写实主义戏剧在叙事方式上作了一次特殊的“启蒙”。  相似文献   

3.
徐晓钟是继焦菊隐、黄佐临之后的著名戏剧家和导演艺术家,是新时期最具影响的戏剧革新家,他以开拓的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继承并超越了焦菊隐和黄佐临,创造了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戏剧艺术,创造了既民族化又现代化的戏剧理论.具体表现为:唤醒戏剧本性的复归;导演创造意识的觉醒;强调表演艺术的提高与融合;重视舞台美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之中,经过一段对话剧"危机"的沉思与研讨,经过对多种戏剧理论和戏剧观的辨正,经过戏剧观发生了新变化的话剧艺术家们多方探索和苦心经营,终于在近三、四年间形成了话剧的新突破态势.这是一种令人惊喜的形势,是创造中国现代话剧历史新篇章的一个有声有色的序幕.在1985年话剧文学学术讨论会上,曹禺同志曾:"说话剧虽然暂时不景气,但是危机中孕育出更加强盛的生机,我感到生机充满了宇宙,豪气充满了人间,话剧艺术又一新时代就要到来了!"他的满怀信心而又洋溢诗情的话,决不是剧协主席在"危机"面前,一般鼓舞士气  相似文献   

5.
"幕后人物"与剧作家艺术构思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幕后人物"是剧作家为了弥补自己生活积累之不足,是为了减少戏剧中可能有的繁杂的头绪和线索及设置"戏剧悬念"的艺术构思的需要,还与"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染、熏陶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莱辛和李渔虽然在艺术实践的文化层面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作为德国和中国的戏剧美学思想家,他们对于各自的戏剧美学传统做了深入剖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莱辛和李渔创立了各自的戏剧美学体系,对于古典戏剧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分析和探讨两位.艺术家的美学思想、艺术特质,对于丰富和发展戏剧美学的艺术传承和实践诸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杨村彬先生的名字是和清宫戏联结在一起的。他对中国戏剧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又以历史悲剧《清宫外史》最能代表他的戏剧艺术成就。从1942年,青年杨村彬写作并导演《清宫外史》第一部,到1947年底完成和上演《清宫外史》第三部,艺术家为此奉献了人生最珍贵的青春年华。1980年和1984年,老年杨村彬再度修改并执导《清宫外史》第一部和第二部。由于各种原因,艺术家未及执导《清宫外史》第三部就与世作别了。可以说,《清宫外史》凝聚了杨村彬先生一生的心血,值得花一番功夫去读解,以此纪念这位著名的戏剧艺术家。  相似文献   

8.
尽管存在年代、民族、地域的差异,古今中外艺术家们的创作仍然可能存在高度相似性,这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来解释,即在参差错落的差异中谋求一种思想认识的一致性。创作的相似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将契诃夫戏剧与锦云的戏剧、皮兰德娄戏剧与余华小说、中西方戏剧家笔下的《灰阑记》、东西方不同版本的《罗生门》四个组合,由某种共性连接起来,以特定视角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历程的同步性与差异性,以及在同步性与差异性背后蕴藏的丰富性与多义性,实现了超越历史时空的艺术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同时通过比较和对照,在联系中实现对不同作品更丰富的意义世界的探寻。  相似文献   

9.
艺术审美意识是艺术家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胡塞尔现象学中对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有一定的研究分析.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决定因素就在于其对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准确把握.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审美选择、审美指向均来自其审美意识的潜在"意向性"和"功能性"指令,即现象学中的"内意识""内知觉"等因素的活动,它是艺术家审美判断中的重要"神经".艺术家如何把控与运用好"意向性"与"功能性"作用将会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艺术创造的成败.艺术家通过对敏锐的审美意识的把控来指向其审美理想所需目标,达到艺术家审美创造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0.
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形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形式意味的美感,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形"美.在艺术创造中,如何才能"以形传神",将书籍的本质特征描写得突出、鲜明,一是借书籍之"题"立意;二是与装帧艺术家的情感相联系;三是需要艺术家一种实际创造的本领--技巧.在艺术审美中,审美活动源于"形",并在美的"形"的直接观照中展开;艺术审美的最终目标是"形"与"神"交会,完成情感的超越;情感是"形"与"神"交会的媒介,以情感为推动,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传统戏曲难以在晚清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适应观众和时代的需求,难以发挥革命宣传、鼓动以及启蒙民智的社会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人士积极推进晚清"戏曲改良",艰难的戏曲改良又迫使改良者将目光投向西方的话剧艺术,去接受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潮。新剧作为舶来的戏剧艺术与中国的民族审美存在隔膜,要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扎根、延续,必须与民族传统、戏曲传统相"融合",吸收、借鉴戏曲改良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得话剧舞台艺术在舞台表演、舞美、剧场等方面得到丰富和发展,推进了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电影再现了历史变更时代京剧艺人的生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表现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这种对历史的挖掘,是大胆独到的.  相似文献   

13.
论元剧宾白之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自王国维以来,论者多认为元剧曲、白皆应出自作家之手.但元剧宾白在许多方面都明显留下了杂剧艺人加工、创造的痕迹.这包括元剧频繁出现的陈词套语、相对独立的大段韵白、相对独立的表演片段以及相互因袭的情节关目等诸多方面.元曲作家为杂剧制曲时,也可能会兼作一些宾白,但作家之白未必(也不必)完整无缺,即使“全宾”也未必完全适于场上,杂剧搬演时仍有赖伶人按场上一般套路加以编改.故《元曲选》等现存明本杂剧完整无缺的宾白,应主要出自杂剧艺人.  相似文献   

14.
影视剧作为面向大众的艺术样式,天然地与民间故事有多方面的联系,民间故事对影视剧有多方面的价值。从起源上、艺术本质上、艺术特性上看,民间故事与影视剧联姻,具有民间故事影响影视剧的内在机制。具体来说,民间故事对于影视剧的价值表现在可为影视剧提供情节模式、人物原型、民俗资源、伦理资源、形式氛围。影视艺术家应积极学习民间故事,从中为影视剧吸取养分。  相似文献   

15.
明代宫廷杂剧的上下场处理充分体现了宫廷杂剧程式化的典型特征,既继承了元杂剧的创作传统,又有自身的精炼和整饬,虽然不免有些千篇一律,但其在杂剧史上程式化、规范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可以说,元杂剧的创作规范在明宫廷杂剧这里更加提纯,形成更精炼整齐的创作样式。  相似文献   

16.
戏曲在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写意性表演风格,一直是其最为重要的舞台形态,也是当下戏曲排演时不断探索的主题。温州“南戏新编工程”的六部剧作通过舞台意象的选取、舞台行动的展现、表演节奏的控制等方面成功地在当代的剧场舞台上诠释了戏曲表演的写意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戏剧在艺术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其中首先是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不遗余力的颠覆与彻底解构;其次是借助多样的表现手法将戏剧进行立体化呈现,使戏剧在娱乐性与思想性、舞台性与现实性之间进行饶有趣味的跳接;最后是彻底打破传统常规的戏剧结构,在对其进行颠覆与解构的同时传达出全新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8.
陇东道情是甘肃地方剧陇剧的前身,在发展的过程,受地域、种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环县陇东道情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各地的艺人们注重对当地的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鉴,使得环县陇东道情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流派和家族流派.通过对陇东道情这一剧种在环县的流派分化进行研究和整理,能够将环县陇东道情的发展脉络和审美特征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陇东道情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萌芽阶段,传播者主要是从业余民间艺人逐步发展而来的。到唐五代时期,传播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整个社会,就连宫廷中说唱伎艺的传播者也多讲述民间故事。并且,从里巷小语者到职业说话艺人,通俗叙事文学的传播者已经一步步走向专业化,而用白话创作通俗小说的书面传播者也已经出现在社会下层。  相似文献   

20.
早期话剧是在西方话剧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戏剧审美观、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诸方面来看,却与传统戏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话剧的草创者虽然没有意识到话剧创作、演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但却以他们最早的话剧活动提出了这一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