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在诠释原文时灌注自己的文化观,使其成为文本转换过程中的关键和中心。而译者站在原语、目的语或是平等地沟通原语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立场上,对于文本的选择、对原语文化的态度和理解、在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析译者的文化立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通过本文,作者希望能够更加重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主导性的参与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的作用,从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翻译文化的角度解读译者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试论英语语篇中的隐性连接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连接指不用明显的语篇连接标记,而是靠语境和语义关系而实现句间或段落间衔接和连贯的语言现象.虽然英语语篇中显性连接多于汉语,但隐性连接现象也很普遍.英汉翻译中,隐性连接经常造成理解和翻译上的困难.对于隐性连接,译者应挖掘语段深层含义,根据语境、语义逻辑关系以及汉语表达习惯采取四种翻译策略:保留原语隐性连接、把隐性连接转换为显性连接、运用非连接性词语表示连接意义、把显性连接词隐含的连接明示化.  相似文献   

3.
翻译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译文检验阶段。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翻译即分析原语文本的语义结构,用合适的目标语形式重组该语义结构的过程,但事实上,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在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中往返。翻译作品的好坏往往关系着原作者和作品的口碑与评价,翻译好一部作品,既是对译者自身工作的负责,也是对原作者以及广大读者的负责。  相似文献   

4.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文化立场,向来在翻译界引起激烈争论。翻译实质上是两个文化之间的转换,并非局限于符号学或者文字内部。普遍观点认为翻译过程中应更多的考虑把原语的文化,风俗和内涵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主张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可从三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异化策略符合翻译标准中"信"的要求;二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语文化,满足译文读者了解原语国家的好奇心;三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可以丰富目的语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汉英旅游介绍语篇为研究对象,对其语篇的内部衔接机制和外部衔接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十分必要,四种翻译策略:联系语境保留原语衔接手段,省略原语衔接手段,增加衔接手段,及改变原语衔接手段,能较好的完成汉英旅游介绍语篇的互译中衔接机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文学语言“陌生化”取向的分析以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保持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意义,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准确恰当地“移植”原语文本的“陌生化”特征,采取以“陌生”应对“陌生”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卧虎藏龙》的英文字幕研究为例,指出由于目的语和原语的语言形式、文化特征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电影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与原作者进行妥协和竞争。通过妥协,译者向目的语观众展现了原作的风格和文化信息。通过竞争,以目的语观众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原作,使目的语观众尽可能达到与原语观众相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双语行为。既要侧重于研究原语、解读原文文本,又要侧重于研究译语,在原文与译文文本表现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表现法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将“获得的意义”落实到得体的目的语文本中。本文着重研究翻译表现法的基本原则,根据译者对意义把握和意义表达程度的深浅,翻译再现的层次可分为表层翻译、中介层翻译和深层翻译。  相似文献   

9.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以宏观翻译目的、文本功能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法律语言的特点和翻译原则,主张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指导法律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突出功能翻译理论对法律翻译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翻译原则是翻译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本文针对当前旅游翻译良莠不齐现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的英译文本为例,从信息传递、语言形式、译语读者、原语文化和语言美学五个方面阐释了旅游材料外宣翻译中所遵循的标准,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旅游外宣翻译活动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显化"是指原文本的隐含信息在翻译时得到明晰化。作为翻译普遍特征之一,目前针对显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少数双语平行对比的文学译本比较,法律尤其是涉海法律英译领域较少论及。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英译为例,对海商法英译中的显化表现进行探讨,认为由于法律和文学文本的差异,目前基于文学翻译的显化分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海商法英译。海商法英译的显化体现在语言功能和法律功能两个层面。语言功能上的显化类似文学文本的显化类型;法律功能上的显化则表现在文本格式显化、文本特征显化和文本意图显化。  相似文献   

12.
语言形式化程度或者形合度差异说明在一个翻译方向上的显化预设了相反方向上的隐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PACCEL-W收录译文的因果关系显化趋势作了假设,并通过语料库检索与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译文在英译汉、汉译英两个翻译方向上都呈现了明显的显化趋势,因果关系代偿处理以显化为主。双语水平、系统性使用显化代偿策略的水平及语言规范的影响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显化与过程显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视角,分析了显化和隐化的语义本质,并从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维度予以区分。此外,文章还通过对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译语料的考察,探讨了显化和隐化在上述三个维度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不同语言文化的接受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环境,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种认知环境的差异导致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言语结构以及承载原语文化的言语形式必然需要转换,从而出现显化和隐化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渊源,这种承载着特定文化信息即某种特定概念意义的语言符号在翻译过程中较容易发生显化和隐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张爱玲的著名小说《金锁记》与其英译文,源语篇和目的语篇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语篇关系显示,可修正Leuven—Zwart的翻译素模式,以识别微观和宏观结构中的主要翻译转换。一般说来,张爱玲对自己作品的翻译是基于读者导向的原则。微观层面的转换包括显性化的转换、表现力削弱和句子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就宏观层面的转换过程而言,小说世界在译文中被呈现得更详尽,目的语篇的心理风格整体上更具体,而主观程度要低一些,译文中的叙述者是外在的叙述者,比源语篇中的叙述者卷入程度要低,所知要少一些。翻译小说中,叙述者、读者和小说世界文化距离也很大,在句序方面,从时序切分向呈现切分转换,译文提供的信息更多,句型更复杂,在语篇结构方面不如原文那么衔接。  相似文献   

16.
"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的重要特征。检索《红楼梦》平行语料库中的"代词+助词缩写"形式,发现两译本在BE、HAVE、WILL的缩写使用上基本接近翻译英语语料库TEC,均有别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证明了两译本作为翻译文本而表现出的显化特征,也证实了Baker等人提出的"翻译普遍性"假说。此外,较之杨译本而言,霍译本的显化特征更明显,作为翻译文本的特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回译是把翻译成目标语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作为一种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回译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探讨回译在教学中的价值。本文将再次审视回译在应用文本翻译教学中的价值,探讨回译作为特殊的翻译教学策略可以在应用文本翻译教学中发挥积极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德国翻译功能派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注重文本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呼唤型”文本,以“读者层”为核心,注重信息传递。调查研究表明,通过对不同翻译策略的对比,以目的论指导的旅游文本满足了读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旅游文本不同,旅游网络文本在内容、语言运用、表述方式、体例、影响力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作为生态翻译学理论重要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之一,“三维转换”为旅游网络文本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高效的操作办法。用“三维转换”对“杭州旅游英语官网”网络文本英译的观照既能丰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也能积极促进我国涉外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选择的过程。旅游译本生态环境是指原语和目的语文化、旅游经营目的以及译者、游客、旅游经营机构之间形成的整体。对外旅游宣传要让旅游经营获利,又能宣传当地特色和文化风俗,译者必须采取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才得以生存发展,译文在接受优胜劣汰的规律后也能得以生存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