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俞祖华在《孙中山赶超西方思想述评》(刊于《江西社会科学》二○○二年第八期 )一文中指出 ,自鸦片战争以后 ,魏源、冯桂芬、陈炽、孙中山等仁人志士都提出过通过学习西方而赶超西方的主张。孙中山则明确表达了要以最快的速度使中国“并驾欧美” ,“把中国变成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的宏愿。他提出 ,在学习西方时 ,既要“取法乎上” ,又要“登高自卑” ;既要学习西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 ,又要坚持自主创新 ;在革命以后 ,要迅速转入建设 ,发展经济 ,同时还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不但要在财富总量上赶超欧美 ,而且还要在社会公正方面超过欧美。为…  相似文献   

2.
今义的汉语“共和”一词,来自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借助中国古典对应西文。无论古今中外,其意涵都有多种,易与贵族寡头政治以及君民共主相混淆。1902年以前,孙中山使用汉语言文字时,几乎从不采用共和之说。即使1903年受邹容《革命军》的鼓舞使用过“共和”,在学理和政纲层面,仍然严格采用民主立宪或民权立宪。辛亥鼎革之际,更是刻意将民主与共和连用,防止借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同时,孙中山认为美国的合众联邦制有助于中国革命之际由群雄割据走向统一民主,而对美式代议制民主颇有保留,先以五权宪法补充防弊,继而用国民大会引入直接民权,以确保共和的民权立宪属性,并提升效率。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探索表明,要达到人类社会的政治极则,还须依据国情,博采众长,努力开拓前行。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法律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其中关于法治方面的思想、主张,作点探讨. 一、以法治国,维护民权,保障民生法治,质言之,即以法治国.从历史上考察,“以法治国”并非近代政治思想家、法学家首创.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已主张“垂法而治”和“以法治国”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民权观就其内涵来说,主要有三:“民权”即“民主”,“民权”与民本、重民思想相通,“民权”就是“人民作主”。就其特征而言,主要有六:附会的倾向,狭隘的大汉民族主义倾向,渲染“民一官”或“主人一公仆”的对立,彰显主人意识、皇帝思想,直接民主倾向,潜在的“子民”思想倾向与集体主义的倾向。由此可以说,其民权观系统化、理论化程度不高。之所以如此,必须同情了解孙中山的真实处境。此外,也要充分估计其合理的价值,尤其是它留给后世以无限思考空间的三大课题:如何整合“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以党建国”与“以党治国”之关系?如何解决大众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1924年10月9日写给蒋中正的信是研究孙中山晚年的重要文献。孙中山在这封信中强调“以俄为师”,要全面理解这封信,必须对当时国民党内政治、思想、策略等方面的分歧作分析。孙中山“以俄为师”是真诚的,但对学什么又有自己的选择和考虑。他主要是主张学习苏俄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方法。他是以平等的心态去学习苏俄经验的,对苏俄的认识也并非那么单纯天真。  相似文献   

6.
论孙中山的民权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从全民政治到“五权宪法”的民权政治思想体系,但由于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其思想的局限,使其单纯的民主方案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民权观的特性是由国际环境、政治形势、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传统与社会心理所决定的。中国近代民权观包括革命派与改良派。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有一系列复杂的前提条件的;民权革命为民主政治建设开辟道路,但不能等同于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建设必须立足本土,适应各民族政治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需要,适当地借鉴外域经验,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重新整合政治资源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实现政治制度的转型。这体现在以“民权”为核心的新的国家形态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摘要]唐君毅虽然认同民主政治是现代社会最优良的一种政治制度,但是对民主政治在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唐君毅认为民主政治在根本上有一“内在矛盾”,在起源上有“不干净处”,其选举有可能使庸人当选,甚至有使人走向物化和平面化的危险,因此主张中国在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同时,要自觉地用中国传统的优良制度去克服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一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在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多年中,即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多年里,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社会革命的言论。孙中山为何如此重视社会革命?他对实行社会革命有何设想?其理论价值如何?本文试图作一初步剖析。十九世纪末,孙中山伦敦脱险后,便暂时逗留欧洲,认真考察各国政治。两年之中,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干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上,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①他以敏锐的眼…  相似文献   

10.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思潮的有机结合。作为非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民权自身范畴的二重性(源于西方之应然性与运用中国实践之实然性、民权之策略意义大于战略的设计)在当时社会环境、社会集团、社会心理、个人心态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凸显张力。用群体(民权与三民主义)、动态(新旧三民主义及内涵演变)分析原点审视革命家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对于解释理论的宏观理想与现实操作的差异性及我国现实民主政治建设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地位的构想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天才的预见。首先,孙中山坚信,中华民族通过革命和建设,必定可以改变受人欺凌的弱国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次,孙中山主张,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但要尽力避免外国出现过的弊端,根据自己的特点走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孙中山还预见,中国的强盛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增进人类的幸福;孙中山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中,公理必将战胜强权,“王道文化”必将压倒“霸道文化”,中华民族要平等对待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帮助弱小民族,反对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压迫和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2.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思潮的有机结合。作为非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民权自身范畴的二重性(源于西方之应然性与运用中国实践之实然性、民权之策略意义大于战略的设计)在当时社会环境、社会集团、社会心理、个人心态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凸显张力。用群体(民权与三民主义)、动态(新旧三民主义及内涵演变)分析原点审视革命家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对于解释理论的宏观理想与现实操作的差异性及我国现实民主政治建设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自由观述评王逍“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响亮的口号,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精髓,是一把直刺封建专制制度的利剑。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拯救祖国,也毅然高举起“自由、平等”的大旗。但孙中山并非简单承袭和仿效欧美...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月中,除制定了我国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制定了30多项法律、法令.这不仅对于当时“扫尽专制,巩固民国,崇尚法治,尊重民权”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以后的革命,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仅就孙中山的法制思想,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孙中山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虽然有过不少次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但从未有人提出过改制的问题,好像封建君主专制是天经地义,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不过是推翻这个皇朝,又建立另一个皇朝,改朝换代可以,但皇帝不能没有.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运动,也是用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专制,把希望寄托在主张维新的光绪皇帝身上.孙中山看到满清这个封建君主制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是中国人民长期遭受苦难的根源,他大声疾呼:“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因此,他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5.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放弃了原先的民主自由理念,主张个人独裁与一党专制。他认为党员和普通民众的自由太多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革命应该不是扩大而是削减民众的自由。孙中山这一思想就成为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理论根源。孙中山想用集权专制的办法争取民权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在黑暗、苦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造中国”、“振兴中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先进的人们为此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个。孙中山青年时代即立志改革中国,他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中国富强起来。他在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向  相似文献   

17.
清末时期,满清王朝在形势逼迫下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被动开放出一个类式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急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空间结构”.既造成了一个实力不济的资产阶级政治集团,也逐步形成了一个从王朝中分离出来的实力派官僚集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斗争遭遇了三个利益集团的对抗.这一格局决定了同盟会革命策略的选择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目标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认为,要在中国达到民主共和国的直接民权的境界,必须依次经过军政(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训政(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宪政(国民选举代表,创制宪政)三个时期。建国三时期思想是孙中山在中国确立和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革  相似文献   

19.
“五权宪法”论是孙中山在研究各国宪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宪法学说.“五权宪法”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包括权能区分、直接民权、五权分立、均权制度、地方自治、革命三阶段等六项内容.其中,权能区分是其基础,直接民权是其精髓,五权分立是其中心,均权制度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自治是其根本,革命三阶段是其实现的程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五权宪法论建立在孙中山对人类聪明才力的区别的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要造就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万能政府,但孙中山将对万能政府的制约主要寄托于贤人政治上,这显然不足以防范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20.
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以及社会制度中,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这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物曾经共同走过的曲折道路.孙中山正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在他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努力奋斗的革命生涯中,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如何向外国学习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不少积极和独到的见解.这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孙中山关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