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作者研究,此回鹘文残卷虽题作Abitaki(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但与<阿弥陀经>(古代新疆著名龟兹人鸠摩罗什于4世纪译成汉文)无关,而是汉文大藏经中已佚,也属于佛教"净土宗"(莲宗)的<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2.
<大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总集,现存<大藏经>按文种的不同可以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巴利语系和日文七种.本文在介绍上述各类文种<大藏经>版本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所藏十五种汉藏文<大藏经>的版本、校勘刻印历史、藏经数量及文献价值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西夏文《经史杂抄》一书出土已近百年,因首尾皆佚,内容芜杂,此前一直未获全文解读,出处亦不明。本文指出此书主要依据敦煌汉文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编译而来,是目前所知西夏人编译的唯一一本通篇征引汉文俗文学的作品。对它的解读可以解决夏译汉籍悬而未决的最后一个谜团,从而为研究西夏教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份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现存西夏文献中的《佛说金轮佛顶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和《佛说大威德炽盛光诸星宿调伏消灾吉祥陀罗尼经》,都是关于星曜崇拜的佛经,与汉文的唐失译本和不空译本一样,经题中都包含"大威德炽盛光",这几部经内容相似。本文首次解读西夏文《佛说大威德炽盛光诸星宿调伏消灾吉祥陀罗尼经》残片,并将两部西夏佛经与汉文本进行比较,对其来源进行猜测。  相似文献   

5.
才让 《西藏研究》2009,(3):53-66
文章将敦煌藏文写本P.T.99号中的写本<正说圣妙吉祥名>与<甘珠尔>中所收规范本进行比较,论述二者的异同和相互间的关系.对该经的最初传授者和翻译者,经考证认为是密宗大师无垢友和吐蕃译师聂·杂那.提出释智的汉译本应属西夏时期的译本,依据类似敦煌本的藏文本翻译,认为该经在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梦溪 《中国藏学》2020,(1):161-169
西夏地区所流行的藏传佛教显教注疏以往较少为学者所重视,却是活跃于西夏地区的藏传佛教僧人学习、修行所必需的文本。此类文本主要以藏文原本和西夏文译本两种形式流传,文章所涉文献即是藏族高僧在西夏所造,又译为西夏文的《金刚经》注释书。该文献在遵循藏传佛教阐释习惯的同时,亦含摄了西夏王朝建立以前即流行于敦煌地区的汉传佛教学说,体现出当地僧人博收广纳的学习方式以及该地区多元交融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央珍  Yang Dron 《中国藏学》2005,(4):122-122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由藏学家张羽新教授主编、学苑出版社精心整理编辑的汉文历史文献丛书<民国藏事史料汇编>于近期出版.这是继<清朝治藏法规全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之后又一部大型汉文藏事史料文献丛书.其书收录文献120余种,约计2500余万字,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民国藏事史料文献.  相似文献   

8.
西夏文《杂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字》是西夏王朝时西夏人自己编纂的字典之一。有西夏文及汉文两个文本。本文对《杂字》的来历及文本做了简要介绍,对两个文本做了相互比较,对西夏文《杂字》的特点及反映出的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文章最后还附有《杂字》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表。  相似文献   

9.
西夏自李元昊建官立制之后,各朝都对官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到仁宗仁孝时,西夏官制走向成熟,并且纳入法制轨道.公文机构是西夏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夏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根据西夏法典<天盛律令>和有关出土文献,对西夏公文机构的设置、职掌,公文官吏的名称、选拔、派遣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西夏法典中的文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书是国家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为处理各种事务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效用和格式的文字材料.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文书工作,西夏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利用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对西夏文书发文制度、收文制度、传递制度、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古代印度古典梵语名诗《云使》先后由藏文、汉文和英文译本转译成了蒙古文。其中,由藏文转译而来的译本时间早、数量多(两个全译本和一个六诗节的译文),有古代译本(18世纪)也有现代译本(20世纪),有集体翻译也有个人翻译,在印藏蒙古文学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文章在《云使》蒙古文译本、藏文译本和梵文原本之间详细对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分析了从藏文转译的《云使》蒙古文译本整体面貌以及各自的翻译得失,进而探讨藏蒙文学关系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王朝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英 《中国藏学》2003,(3):94-106
11世纪藏传佛教再次兴起后 ,各个教派向东面和北面发展 ,西夏王室崇信藏传佛教 ,封授藏族僧人为帝师、国师。《大乘要道密集》中所收的藏传密法法本的汉译文 ,有一部分是在西夏的宫廷中翻译成汉文的 ,有一部分是在元朝的宫廷中翻译成汉文的 ,由此可见宋元时中国民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的广度和相互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13.
从<俄藏黑水城文献>所见,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不少藏传佛教文献,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大黑天的一系列文书,如<大黑根本命呪><大黑赞><黑色天母求修次第仪><大黑求修并作法>及<慈乌大黑要门>等都反映了西夏社会的大黑天信仰.本文以<慈乌大黑要门>为例,先将写本重新整理标点,再通过比对其他大黑天修法文书,说明该文书的内容要点,试图厘清大黑天信仰在西夏藏传佛教的轮廓.此外,本文还就上述大黑天文书的作者问题作相关阐述,希望对此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西夏文<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及<如来一切之百字要论>等佛经均由西夏功德司司副周慧海所译.这几部佛经的翻译底本,据笔者初步判断,皆由藏文本翻译而成,并非如此前学者提出的译自梵文本.其中,前3部佛经相应的汉文本、藏文本分别在黑水城文献、云居寺得以保存,以此两种文本为对勘材料的西夏文本解读不仅于西夏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透过语言事实重审西夏文佛经翻译的源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收入<回族典藏全书>中的各类文化丛书,是从五代至民国初年回族文人学士的汉文著述.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古代和近代回汉民族文化诸方面.许多著作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态度,但<全书>更多承载着回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历法和民俗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结构特点,揭示出回族文化变迁的轨迹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书>堪称回族文化的瑰宝,历史遗产的丰碑.从学术意义上讲,这些汉文古籍蕴藏和反映了回汉民族的密切联系,在文化上互相吸取、互相促进,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马启成 《回族研究》2015,(2):127-134
1988年7月,由中央民族学院(现改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汉文对照(上、下册)和汉文本两种版本的《〈古兰经〉韵译》,是《古兰经》在我国的第一部完整的汉文韵译本,译者是林松。这一译本独创一格,以韵散结合的文体,抑扬顿挫、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音韵铿锵、顺口悦耳的旋律,赢得了各国穆斯林尤其是华侨朋友的普遍关注。这一新译本按问世顺序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第八位译音奉献的第十部汉文通  相似文献   

17.
论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特点杜建录西夏是公元十一世纪初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政权,汉文史籍称西夏、夏国;自称大夏、白高国和大白高国,传十主,历时190年(1038—1227年)。如果从其先祖拓跋思恭于唐末被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算起,则其政权共历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飘>的两种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其中一种是同化策略使用的代表,另一种则是异化策略使用的典型,但由于两者只是单纯地使用一种策略,因此都不是完美的中文译本.文章同时分析了<红楼梦>的英译本,此译本是根据翻译的目的,将同化与异化策略进行交替使用,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原著的精髓.总之,功能翻译理论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还要如实地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1918年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发起了征集歌谣活动,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他草拟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拉开了中国俗文学和民俗学运动的帷幕,极大地吸引了正在该校学习的青年学生常惠.常惠(1894~1985),字维钧,笔名常悲、为君,北京人.曾在震旦大学、北京法文学堂、北京大学预科和法文系学习,192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任孔德学校法文教师.  相似文献   

20.
西夏圣容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向前 《民族研究》2005,(5):100-102
文献记载西夏王朝建有圣容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汉文碑铭中有“庆寺监修都大勾当行宫三司正兼圣容寺感通塔两众提举律晶赐绯僧药乜永诠”,史金波先生认为其中的“圣容寺”当为凉州的一个寺庙。①西夏陵园残碑M2X:39+48+158(图版八)②第二行有西夏文八字,汉文直译为“年中西隅,圣容众宫”。这则资料是史先生首次译释的,他主张把西夏文“众宫”二字与汉文“寺”字对译,并为之做了精辟的论述。③然这座“圣容寺”在何处?寺名前“西隅”二字,是西夏境内的西鄙,还是中兴府地区的西偏,尚难断定。另外,圣容寺究竟为什么性质的寺庙,亦无人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