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庄子》三十三篇中,有比较完整的记梦情节的有六处.因为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内篇为庄子自作,故见于《齐物论》的蝴蝶梦和《人间世》的栎社梦我们可以暂定其作者为庄子.而见于《庄子》外杂篇的四个梦,文章根据是否以梦境为实有、与内篇思想主旨之关系、是否符合《庄子》内篇的写作特色等三个方面,推测《外物》神龟梦最有可能为庄子自作,《田子方》文王假托梦、《至乐》髑髅梦与《庄子》内篇各方面相距甚远,《列御寇》郑缓梦比较接近庄子《内篇》思想和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2.
《庄子》内篇阴阳观念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内篇阴阳理念独树一帜,有别于先秦典籍。《庄子》内篇阴阳观与医家意旨相似,把阴阳由自然天象引向人体并藉此阐释疾患,具有特殊之处。《庄子》内篇主张维系阴阳乖戾,这种态度昭著了其借助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来实现超越的理念,目的在于超越不平衡的现象而达致自然“至境”。  相似文献   

3.
《庄子》内篇阴阳理念独树一帜,有别于先秦典籍。《庄子》内篇阴阳观与医家意旨相似,把阴阳由自然天象引向人体并藉此阐释疾患,具有特殊之处。《庄子》内篇主张维系阴阳乖戾,这种态度昭著了其借助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来实现超越的理念,目的在于超越不平衡的现象而达致自然“至境”。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内篇》反问句的形式特征的描述和阐释,分析在具体语境中的反问句的语义,希望能穿透由迷离恍惚的文字所形成的反问句的语义,去了解体验庄子的“言”和“意”,一睹庄子的真实形象和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庄子·内篇》名篇方式非常独特,三字题突破了线性结构的意义稳定性,实现了立体结构的意义流变性。断读方式的多样性与意义侧重点的多变性显现了意义结构的立体性和多层性。《庄子》解读因此歧见纷呈,然而歧见并不意味言说的矛盾,反而昭示意义自身的多重性。歧见以多层意见叠加的方式指向《庄子》本义。《庄子·内篇》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意义关系,正是《庄子》特有的"卮言"式言说方式的体现,也是庄子语用观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6.
《庄子》和《抱朴子内篇》分别是道家学说和早期道教思想的经典,它们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庄子》从"道"的立场来观照死亡,在精神层面上解决了对死亡的超越问题;而《抱朴子内篇》则把"道"与神仙道教联系起来,认为成仙才是得"道"的标志。二者生死观的差异导致了葛洪对庄子思想的非议和指责。  相似文献   

7.
对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庄子》一书中的形象,学界历来有不少看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道家学派通过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批判、改造或是直接转换其身份而达到弘扬道家思想的目的。而《庄子》一书本身并非一人一时之作,故其中的孔子形象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一般认为《内篇》大抵属于庄子本人之思想,故本篇论文专就《内篇》中的孔子形象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庄子借用孔子形象的本意及其对孔子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多次出场,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儒道兼济思想的肯定,对孔子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情。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并未随性异化孔子,相反地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孔子形象。庄子笔下的孔子突破了儒家代言人的形象,多处表现了对道家学说的深刻理解和崇敬。虽然由于天性的不同,孔庄两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但庄子深信他们都能彼此理解和尊重。在庄子眼中,孔子是与自己互通心曲、相知相惜的先贤。  相似文献   

9.
在篇章结构方面 ,《庄子·内篇》具有鲜明的特征。内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首篇《逍遥游》是内篇的总纲 ,与后六篇形成明显的纲目关系 ;寓言、重言、卮言是其文章的三个构成部件 ;其思想观点扑溯迷离 ,其行文线索若隐若现 ;运笔断续开合 ,但文意主旨却是统一鲜明的  相似文献   

10.
错注三则     
《庄子·外物篇》中有段“庄周贷粟”的故事,其文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说:“释文说苑作魏文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疏说:“监河侯,魏文侯也.”王光谦的“注”是多余的,因为“释文说苑作魏文侯”不但不是对“监河侯”的注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庄子外杂篇的作者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庄子》原有五十二篇.可是现行本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五四”以来,除了冯友兰、任继愈翁婿二人外,所有的文、史、哲学者,都说现行本中的内篇是庄子自己的作品,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后学之手。因为冯、任的证据只有一个(即在不同的注疏本中,内、外、杂的分法也不同)所以说服力不强,没  相似文献   

12.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13.
"天下"是《庄子》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庄子》对天下理想秩序的向往、想象和建构,亦渗透着《庄子》的精神超越和升华过程。《庄子》天下观经历了由内篇的向往想象到后学的参与治理的变化。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下是否能够治理、是否应该治理和如何治理。在内篇看似消极的疏离天下的乱世求生中,《庄子》以天下无须变革的观点省思世俗的天下治理观。在天下是否需要治理和如何治理的追问中,内篇和后学一样能为后世提供可借鉴的方案。万物无扰作为天下理想秩序的显现,交陈着庄子个体价值理念的实践和现实人生的亲证,萃聚出《庄子》天下观:天下是归属万物的和无须治理的;天下是不可分疏的;至人是无用无为的。这不同于天下归属民心天意,由圣人治理的儒家天下观。  相似文献   

14.
现存《庄子》三十三篇,其中又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学者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弟子及后学所著。但也有人另立新说,认为外篇、杂篇为庄子所著,内篇系庄子弟子和后学所著。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由于年代久远,文不足证,实难断定孰是孰非。作者所有权问题,似无关宏旨,无碍于对《庄子》其文的研究。事实上,研究者们在研究庄子时,往往都打破了内、外、杂篇的界限,决不因为作者问题而把内、外、杂篇划上一道不可踰越的鸿沟。再者,就《庄子》全书而言,其思想倾向和文章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总体地加以研究,统统归之为庄子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的“息” ,前哲时贤或释为“休息” ,或释为“气息 ,指风”。从对《庄子》内篇中“息”及与之相关的词的用法统计中可以看出 ,《庄子》内篇中 ,凡“停留 ,止息”都说“止” ,不说“息” ,“息”最主要的用法是作名词或动词 ,意为“气息 ,呼吸”。所以 ,这个“息”应采取第二种解释 ,“去以六月息”意为“(大鹏 )离开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  相似文献   

16.
文章谈了读庄子《齐物论》的一些疑惑及其解析,例如:如何理解《齐物论》的主旨和重点;如何理解"三籁"、"两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和"以明";如何理解《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和《齐物论》中"万物齐一"观之间的矛盾等。最后,谈了读《庄子》的一点建议:先读寓言,再读"内篇";"内篇"中,最值得将《逍遥游》和《齐物论》比照而读,以培养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庄周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它的体系有严重的弱点,足以引向唯心主义。后期庄学(内篇)就是专从庄周哲学体系的弱点发展下去,而陷入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反映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这一基本观点已见《庄子探源》,那一篇文章着重在讲庄周本人的哲学思想,这一篇着重在讲《庄子》的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有些意见,从前已讲过的,不重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比《庄子.内篇.逍遥游》三个英译本译文若干不同之处,分析其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指出典籍汉英翻译应重视场景还原、运动事件再词汇化、融合译法、弥补文化空缺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创作出丰富夸张的艺术形象,呈现丰盈的象征意蕴和审美意蕴,特别是塑造了诸多得道者形象,但这群得道者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却存在明显矛盾。其心理矛盾正是庄子心灵矛盾的投射,借此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庄子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庄子&#183;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的“息”,前哲时贤或释为“休息”,或释为“气息,指风”,从对《庄子》内篇中“息”及与之相关的词的用法统计中可以看出,《庄子》内篇中,凡“停留,止息”都说“止”,不说“息”,“息”最主要的用法是作名词或动词,意为“气象,呼吸”。所以,这个“息”应采取第二种解释,“去以六月息”意为“(大鹏)离开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