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经过新世纪文学理论界的自我反思之后,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趋向逐渐明朗.有三个新的趋向最为显明:一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格局的态势;二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渐渐趋向理论与批评的一体化;三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更加关注"中国问题".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之路应在客观、开放的视闲中不断向前延伸.  相似文献   

2.
高玉 《人文杂志》2005,4(6):100-105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不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反而招致广泛的批评,这并不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作为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被国民党作为统治工具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民族主义,我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之所以否定民族主义,一是因为它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二是民族主义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事实上,30年代,左翼文学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主要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左翼"文学不提"民族文学"而只是强调"民族形式",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很深的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则是一个文学史问题,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政治上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存在着政治问题而对民族文学理论本身也予以否定.单从文学理论上来说,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曹顺庆 《中州学刊》2006,(1):246-249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折,这种转折决定了中国20世纪文论的基本样态与格局,使中国文学理论走上了“以西释中”、“以西套中”,甚至“以西代中”之路。这种状态几乎持续了近百年。然而,在这一个世纪之交(20世纪至21世纪),对“以西代中”的反思与检讨,则预示着中国文学理论似乎又在开启着另一个转折点,即在融会中西文论的过程中,以我为主地重建中国文学理论话语。这个转折已经初露端倪,它将何去何从,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三十年来所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所概括的是一种新的文学理论结构体系和新的文学理论观念.它的产生既是整个人类文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历史的和逻辑地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找寻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事实上,对文学的"现代性"的追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话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理论课题."现代戏剧"和"现代性"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提出和探讨表明,世界小剧场运动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从其发端开始就自觉地跻身于世界性的戏剧发展潮流之中,中国现代戏剧对"现代性"的追寻是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戏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建构文学理论中国话语的起点在于恰当的文学概念与术语的使用。正能量作为一个物理学术语,追求精确性的特质使其无法对诗性的中国文学以及复杂的文学现象作出准确表述,因而不是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正气才是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因为它源于《周易》中的"气"概念,经曹丕、刘邵、刘勰、苏轼等文学家阐释发挥,最终在文天祥《正气歌》中定型。这启示我们,只有使用恰当的文学术语,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7.
一定的文学理论批评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学创作实践,由于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如果从它的萌芽时期算起,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如果按中国社会性质来划分,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有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和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初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中西方文学理论开始了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过程以中国吸收或引入西方文学理论为主,而缺少双向的交流或对话.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各自关注着不同的问题从五四运动到70年代末的社会变革和动荡使中国文学理论与社会政治斗争的联系日益紧密,而此期西方文学理论则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文学自身的形式、结构;在70年代,双方的理论兴趣焦点又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演化.直到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理论开始从"拿来主义"的狂热和浮躁中沉静下来对自身进行反思,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对话才逐渐形成共同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话语"是国内外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回顾和总结3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话语"研究的基础之上,认为,所谓话语,是指文学对话关系中的术语和范畴."话语"是文学理论构成的主要元素,也是浓缩着文学思想的理论构件和载体.因此,"话语"对于文学理论的创新来说极具重要性.文学理论"话语"的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大致可以在个人话语、民族话语、国家话语和世界话语四个层面上进行.其中,个人话语的创新是基础.也最关键,其它三个层面的话语创新都要通过个人话语创新来实现.所以,要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文学经验为基础,不断提出和解决中国文学问题,创造中国文论话语,并进而建构中国文论体系.只有这样,才不仅能够在世界文论中取得"中国话语权",而且还能够为世界文论建设不断地输送中国的新鲜材料,作出中国文论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一个有机构成成分.所以,文学理论理应将自身也纳入到自己的研究当中来,由此形成文学理论的反思性、现代性特征.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一直致力于建构自己的现代性文论体系,但是却将文学理论活动排除在文学活动之外,进而也排除在了文学理论的研究之外,从而使文学理论体系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