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人的存在,大致可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状态,一是抽象的属于本质的,即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状态,二者密不可分,但又不能互相混淆。马克思所进行的关于“真正的人的存在”的哲学构建,是以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的人的存在为基准的,从开始到最后,都把人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处境和地位以及所作所为、主要是劳动作为考查的重点,并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放在一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超越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绝对的实体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视界 ,科学地揭示了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而双重地存在着 ,即人是受动与能动、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存在 ,并以此合理地解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与人关系的个体与类的统一 ,人与自身关系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人的虚拟实践和虚拟存在方式,总的来说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方面;但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存在的产物,我们更应该从中反思现实的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状况,进一步促进人向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靠近。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是各领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人既是物质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政治的存在和思想的存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促使人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具有近代政治哲学史的深刻背景。近代以来,基于个体预设,人们寻求自保的努力会导致相互冲突的普遍战争状态。为解决这一冲突,就要建立国家,但这又会导致个体与共同体的矛盾。为进一步消除这一矛盾,以达成人是目的的要求,人们最终要寻求某种自由状态。于是,这一内在矛盾的发展就构成了一系列哲学家的思想线索。而马克思通过对法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既指出了市民社会所存在的普遍战争状态并揭示出其异化根源,也反对超出社会之外通过国家等方式以实现自由。因此,在马克思那里,人是目的这一理念体现为现实历史的辩证进程。通过这一进程,人类将最终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就其一般本质而言,它蕴意着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方式变化的内在根据。网络社会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的社会关系及主体感受;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形式。人类应学会在网络社会中更美好、健康地生存。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文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大技术融合为基础,迅速崛起于人类社会.网络文化的崛起,从根本上拓展了人的存在方式,具体表现在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拓展上.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把握人的本质,是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但不是人的本质本身。通过揭示并论证人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存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进而论证了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展开着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存在,并初步揭示了“人的本质新论”的哲学功能。  相似文献   

9.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但同时又有着超越既定历史性的信仰.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辩证统一,真正揭示了人类在制约和超越、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张力和空间中的生存境遇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人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或社会状态下的具体形态,也表述为人性假设,如自然人、理性人、经济人、道德人等。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而是由人性的发展变化所决定。“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特定的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和新型的人性假设,是对传统人性假设的批判与超越。从人性假设视角研究和谐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学的当代发展内涵,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状态下社会主体的科学的合理的诠释,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提出民主的广义语义和约定语义两个概念,由此引出两点结论:任何执政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劳永逸的;人民的民主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广义语义的民主而言,执政为民就是立党为公,具体内容是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的需要。对于约定语义的民主而言,执政为民就是提高人民的民主能力、引领民主进程,具体做法应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培育民主意识、建设民主制度和推进经济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不断出现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前进和发展的,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人民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解决,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经济领域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归根结底是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3.
《墨子》记载,战国时期的民生状况是饥者没饭吃、寒者无衣穿、劳者不得息。来自社会底层的墨家,深切同情和关怀人民的疾苦,因此其人学视野聚焦于民生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在人的本质方面,墨家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天人关系上,相信强力从事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在人际关系上,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希望为民生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在人权上,主张人人平等地共同享经济、政治、教育权利,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具体的社会方案。总之,民生是始终贯穿墨家人学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关于人的研究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了,但古希腊主要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层面上讨论人自身的问题.到中世纪,人成为上帝的奴仆,人把对自身的研究变成了上帝如何造人的研究.关于人的全方位的专门研究主要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然而,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直到法国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都只是在抽象的层面研究人自身,以各种抽象的先天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去讨论人和人的异化问题.真正"现实的人"是在后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中才得到完整的阐述,其核心精神就体现在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命题之中.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深刻的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包括"民为邦本"与"君为邦主"的矛盾;"民本"思想与实践中的"官本位"意识的矛盾;"为民请命"与"忠心事主"的矛盾。这决定了传统"民本"思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以民为本",而是君本位论,是治人者的理论。江泽民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这些内在矛盾,形成了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为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6.
生存与发展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永恒主题,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根源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合理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活动、社会发展方式的偏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人的利益矛盾冲突以及人自身的内在矛盾;超越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就要选择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扬弃人自身的内在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劳动的发展.从劳动权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它应和人的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的,与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内质契合,主要表现在劳动权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劳动权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劳动权和人的需要的发展,劳动权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理论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道路。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主要发生在民生领域、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特点,以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应该秉持和谐理念来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确立以实现和谐为处理社会矛盾的目标导向,坚持以和谐的方式和手段来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化解和防范社会矛盾冲突的和谐调节机制,营造减少社会矛盾冲突发生的和谐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还未能充分地反映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因此,必须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将其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同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政治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