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我国诗歌翻译大兴于清末民初,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诗歌译介代表人物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对拜伦的《哀希腊》的翻译发现: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译者自身主体性的影响,三人翻译的预先规范各不相同,其操作规范也千差万别。梁译注重诗歌的思想性,苏、马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译语文化的可接受性。这表明在我国诗歌翻译兴起初期表现出了预先规范的不确定性和操作规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胡琴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2):127-129,133
我国诗歌翻译大兴于清末民初,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诗歌译介代表人物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对拜伦的<哀希腊>的翻译发现: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译者自身主体性的影响,三人翻译的预先规范各不相同,其操作规范也千差万别.梁译注重诗歌的思想性,苏、马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译语文化的可接受性.这表明在我国诗歌翻译兴起初期表现出了预先规范的不确定性和操作规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译者因频繁地对译文进行删减、增加和改编,长期以来受到了评论家的批评,认为他们不忠实于原著,或是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缺乏认识。本文将以勒菲弗尔的三因素理论为基础,探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当时独特的翻译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是我国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从翻译动机、翻译主体、译作选材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四个方面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做一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是翻译文学盛行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译作普遍附有译者的序言跋语,这些序言跋语与现代翻译文学的序言截然不同,对当代翻译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探讨了其存在的普遍性、主要类型以及在翻译吏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原本的选择主要受一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需求以及译者的价值取向。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可以分为四次:早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及五四运动以来的翻译活动。每一次翻译活动中翻译原本的选择都和那一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而其中的科技翻译活动,以其影响之大、成果之多为中国翻译史平添了无数亮点与风景,其间可歌可颂之处,对于现代的科技翻译来讲,仍具有借鉴价值和学习意义。探讨清末民初科技翻译的特点对重视科技翻译及相关学术与实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掀起了我国小说翻译的高潮,然而,对其翻译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借助识解理论,以认知详略度、认知视角及认知凸显三方面为切入点,以梁启超小说翻译实践为个案,探析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之得失,以求对该时期小说翻译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主要发现:(1)不同时代的译者采取相似的翻译策略遵循了相同的翻译规范,这是由特定文本类型本身及其目标读者的内在特点决定的;(2)不同时代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遵循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这主要受到不同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主流翻译期待规范的影响,也受到译者本人对潜在翻译规范不同理解及选择的影响;(3)几个不同的翻译规范总是同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在翻译规范互相抵触之时,译者需自己决定对翻译规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是文学翻译发端和大盛的时期,以中国人作为主体的儿童文学的翻译也肇始于此。目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中国是处于边缘的位置,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缺乏比较宏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翻译的方法历来为各种学派争论的焦点,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透过众多译法主张,不难找出他们所恪守的一条准则,即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检验一切翻译理论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本文从直译和意译的基本定义出发,依据翻译的标准,针对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分别加以阐述,究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翻译活动中各自所遵守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2.
翻译领域一直存在着直译、意译的争论,后来又演变成为关于归化,异化的争论,这两对概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文章从两对概念的争论出发不仅探究了两者在文本选择、传译、目标人群、使用的主要领域和使用动机层面的不同,还简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由于翻译策略的变化反映着翻译理论研究范式的发展和变化,翻译策略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特殊翻译形态的自译本身具有生成性、过程性和内部回应性的特点,可以为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个内视角,增强了对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源于语言学的语篇的概念不仅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对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语篇概念基本知识的介绍,探讨了语篇意识对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运用语篇知识进行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强调语篇意识对英语翻译教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际翻译与文化翻译——兼论中国传统典籍翻译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际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的语和原语两种文化的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原语的文化意蕴。就中国传统典籍的对外翻译而言,只有交互使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更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色彩,才能使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国内对零翻译问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考察零翻译这一日益普遍的现象,得出结论:尽管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理据,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零翻译中蕴藏着翻译霸权的因素,带有文化侵略的倾向,应该慎用零翻译,尤其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媒体。最后,笔者建议对于零翻译应该采取中文为体,西文为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翻译批评作为联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与翻译教学密切相连。翻译批评主体,客体以及批评标准具有多样性,这赋予了翻译批评多元特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批评主体,展开批评实践,共同确保翻译教学有效进行。以翻译批评的多元特征入手,探寻翻译批评与翻译教学的联系,以期得到翻译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它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针对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通过大量举例分析,从目标、意图和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司名称英译中的相对零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102个公司英译名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邱懋如教授提出的"零翻译"和刘明东教授提出的绝对翻译和相对零翻译的概念,分析如何处理公司名称英译实践中出现的文化空缺.同时确定在公司名称英译中存在大量的相对零翻译,并探讨了三种具体实现相对零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简约性,通俗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提出其英译时应遵循传情达意、简明扼要和保持风格的原则,并以2010年网络流行语为例,探究网络流行语直接翻译、间接翻译和创词翻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