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流行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在一定程度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往一段时期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状况。该教材中出现了种种漏洞和纰缪,显然是由于当时编撰者在文化常识、文字功底、艺术感觉、理论素质、学术规范等方面的缺失造成的。总结这一问题,可以为当前以及未来的文艺学学科建设提供一个方面的警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一个学术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20世纪戏曲学是现代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其鲜明的学术特征与丰硕的学术成果,已为学界所公认。学术多元化如何影响着现代戏曲学的发展轨迹?20世纪戏曲研究的格局有何特点?如何寻找戏曲研究领域中新的学术生长点?未来戏曲研究的趋势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学者,就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西学、国学与20世纪的戏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是一个学术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20世纪戏曲学是现代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其鲜明的学术特征与丰硕的学术成果,已为学界所公认。学术多元化如何影响着现代戏曲学的发展轨迹?20世纪戏曲研究的格局有何特点?如何寻找戏曲研究领域中新的学术生长点?未来戏曲研究的趋势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学者,就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尽管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制至今已有百年[1],但是,严格意义上作为学科门类的、被体制化的文艺学却成形于20世纪50年代,其学术框架、基本理路与思想观点均承袭于前苏联;学科创始的标志是查良铮在1953年翻译的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该书在日丹诺夫主义的笼罩下,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以及以政治立场主导文学理论阐述的学科模式,影响了社会主义中国以后数十年的文艺学学科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推动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设,积极有效地回应转型时期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学界众多学者主动参与到文艺学的学科回顾与学术反思话题中来,使其成为世纪之交以来文艺学界的焦点话题之一.同时,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学通过吸收西方经典文论的养分不断得到成长,它也是当前疆域拓展得最快的学科,以至于成为最不稳定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一个学术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20世纪戏曲学是现代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其鲜明的学术特征与丰硕的学术成果,已为学界所公认。学术多元化如何影响着现代戏曲学的发展轨迹?20世纪戏曲研究的格局有何特点?如何寻找戏曲研究领域中新的学术生长点?未来戏曲研究的趋势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学者,就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剧史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一个学术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20世纪戏曲学是现代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其鲜明的学术特征与丰硕的学术成果,已为学界所公认。学术多元化如何影响着现代戏曲学的发展轨迹?20世纪戏曲研究的格局有何特点?如何寻找戏曲研究领域中新的学术生长点?未来戏曲研究的趋势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学者,就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诗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结合起来,把结构与历史结合起来,把文本与文化结合起来,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意味,走出一条文学理论的新路来.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检验为中心.在分析文学文本的时候,应把文本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不能就文本论文本,而要抓住文本的症侯,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历史文化的视野去细细地分析、解读和评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的文化诗学,是一个文学理论话语,折射出社会的时代的要求,是对于社会发展平衡的一种呼吁.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相继兴盛,使得20世纪上半叶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确立起来的纯粹文学理论的知识幻象破灭.文学知识界已经普遍接纳“理论”与文化研究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两次重大转型变迁.这就意味着文学理论必须放弃其原来的边界甚至学科自足性,成为一种新的跨界知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未来图景,或者将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称其为“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术理论总体以西方“话语体系”为圭臬,中国文论话语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曹顺庆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中国文论话语建设应理清中国文化与文论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文化生成规律和学术运作规则。站在21世纪的理论前沿,中国文论话语建设观念进一步明了,这就是:古今通变,融汇中西。而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这一观念的具体实践,“变异学”理论已成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标志着中国话语的创新与重大突破,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文学理论的文化研究转向”是当前中外学界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也是极具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一个论题。如何重新认识文学艺术的“自律”问题,怎样看待文学理论、艺术美学与文化研究的密切关系,文化研究如何推动文学理论及艺术美学研究的深化等等,日益成为一个引入注目并大有可为的学术空间。在这一领域,欧美学界已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学者的研究也逐渐显现出自身的特色。加强在此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深入对话,和而不同,将会为全球化语境中的学术研究增添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从1904年6月开始,王国维向中国学界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1908年12月,他提出境界说,整合了康德、席勒等人的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向中国学界介绍了极端的和拘谨的两种浪漫主义文学。1908年,鲁迅向中国学界介绍了以拜伦为代表的奔放的浪漫主义和以施蒂纳、尼采等人为代表的极端的浪漫主义。同年,周作人向中国学界介绍了赫尔德的文学思想和欧美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之所以每一个人介绍的思想不同,是因为他们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资源并经过有意识地比较选择。可以说,通过这短短的4年时间,他们使我国文学理论界获得了自1750年至20世纪初的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从而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格局,这也是对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否定或者重新阐释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共同推动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转向,影响了20世纪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推动文学理论研究关注语言的建构潜能和文本的陈述形式,催生了不少新的文学理论命题,丰富了对文学的理解和解释。语言转向是在20世纪哲学反形而上学思潮、反本质主义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哲学更多地关注人生、艺术,语言成为哲学反思形而上学,进而反思哲学自身、思考生命意义的一个通道,这一点也在文学理论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酝酿和自觉的历史过程,我们显然无法忽视当时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相互交织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现实。这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文化现实最直接地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拓荒者们从事研究工作的具体人文背景,而且还因为这一背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当时儿童文学研究所可能具有的时代内涵和理论面貌。因此,循着这一背景所提供的学术思想脉络,我们将有可能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寻求和认识早期儿童文学学说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特征,进而更科学地理清和把握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轨迹及其内在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取了“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这一论题。在我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文学理论课程现状及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欠缺,阐述了文学理论课程对于养成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性.文学理论课程不可能跳脱历史语境而成为一种纯科学,相反,文学理论课程可以通过对历史使命的自觉和对文化时空的把握,通过有效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时代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由武汉大学施雪华教授主编的<政治科学原理>一书,经过全国一批中青年学者几年的辛勤耕耘,已于2001年3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自出版以来的短短三四年内,即已赢得了学界同行的首肯,不少高校将之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考试必读书或重要参考书之一,学界引证率很高.之所以如此,它既与主编个人的学术视野、学术基础和学术品位有关,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政治学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部由国内著名的政治学家为学术顾问、22所高校中一批有造诣的中青年政治学者共同合作编写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新教材,是近20年来国内政治学原理类教材中篇幅最为巨大、内容最为丰富、体系结构和内容观点多有创新的一部新教材, 是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在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所获得的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0.
已有的文学理论教材对本土资源的使用,尚停留在简单化和功利化层面。本文思考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途径,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本土化之艰难历程的前提下,阐述文学理论教材本土化的模式、策略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