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探寻目前利率传导机制效果弱化的原因很有必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初步阶段,央行增加货币供给量无法使利率大幅度下降,且由于银行贷款供给和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以及我国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对利率不敏感这两个因素,使得利率下降未必会引起实际投资和消费提高,所以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效应较低。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有效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了很大改善,但效果仍不甚理想,存在着转型时期的特别局限.分析原因,经济金融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阻滞的根本,而金融市场不完善和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化则进一步加剧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局限性.而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是要实现货币政策信号从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及时、迅速和准确传导.  相似文献   

3.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解释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的同时,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广大社会公众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合理、反应塑造市场化的微观经济主体等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对策,以最终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通货紧缩的现状,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下调利率、增加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多项措施,但经济系统对此反应平淡,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的推动力.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中央银行到企业之间,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障碍,从而影响其效力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定性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股票价格渠道、汇率渠道、预期渠道三者共同传导的.  相似文献   

5.
中央银行近年连续降息的政策效果不明显,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本文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发,认为信用关系所导致的传导机制作用不畅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由此提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思路短期从完善再贴现工具入手,重建信用关系,发挥传导机制的作用;中长期则侧重于发展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利率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催生了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和信贷四种传导渠道。如果传导机制变量对货币政策做出准确反应,那么央行可以把传导机制变量作为货币政策选择的一个中间目标。虽然理论模型无法直接证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绩效有影响,但是若干经济危机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货币政策失效的案例中,我们都能发现传导机制变量没有对货币政策做出有效反应。而在这些案例中,政府对传导机制变量的直接干预对恢复货币政策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增强货币政策在防范危机方面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利率走廊体系得以初步建立。本文通过对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DR007比较适宜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现有利率走廊体系可以较为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意图,引导短期利率的变动;但受利率走廊体系不完善以及央行中长期货币政策操作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利率的波动有所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有所增强,短期利率通过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较为有效地进行传导,为利率走廊体系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在中国的存在性和有效性,通过运用中国33家商业银行2001至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用银行脆弱性衡量的银行风险与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衡量的货币政策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最为显著。表明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在中国存在,监管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同时加强银行风险行为监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回顾了近一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情况,在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率不高的原因:中央银行对货币量的控制手段有限、利率管制、单一钉住汇率制度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这些因素导致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阻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再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 Cause检验,比较分析1994-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发挥作用,但信贷渠道起主要作用,利率途径、汇率途径只是作为辅助机制、补充机制而存在。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传导机制实证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建立一个经济模型,综合比较通行研究的三个渠道,分析我国目前货币传导机制中各个渠道的不同作用。结论是:在中国利率非市场化、金融市场存在缺陷、银行贷款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还是不可替代的资金来源等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与资本市场传导在短期内尚难发挥作用,而银行贷款传导等信用渠道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面对这种状况,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促成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以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政策传导的五种途径 ,以及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几个因素。针对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过程中 ,应建立以利率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 ,以及相应的配套改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环境与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两个角度总结了现阶段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制度约束性因素,并通过构建可贷资金市场模型,探讨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决定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将主要受到银行资产组合行为及中央银行对这一冲击做出响应的行为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IS-LM-FE模型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工具,强调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在当前中国经济出现偏热的情况下,央行实行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发行票据等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值得探讨:认为要从长远的角度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汇率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优化外汇管理制度及其它相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联系理论,指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传导渠道应该是银行信贷渠道;利用相关数据,对银行信贷与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相关检验和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但是这一渠道作用的发挥出现了弱化的趋势,这和我国货币政策的现实困境一致.结合实情对这一弱化趋势作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调控会先影响企业的风险偏好或风险容忍度,进而对企业的贷款行为产生影响。并且,金融危机冲击和货币政策调控会引起不同特征企业贷款行为的异质性反应。经验研究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显著引起我国企业风险承担的上升,而企业风险承担上升也显著引起其银行贷款规模的增加,中小企业、股权分散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其银行贷款规模对企业风险承担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更加灵敏,而企业贷款规模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敏感度有所下降,大型企业、股权集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其基于企业风险承担传导的银行贷款行为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也趋于市场化。如何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制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是各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赢利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3—200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所有制结构与上市公司银行贷款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的贷款比率受货币政策影响更大。货币政策对公司长期贷款比率有正向影响,其中货币政策对国有上市公司长期贷款比例影响不显著,而对民营上市公司长期贷款比率影响显著。在我国金融、法制等制度不够完善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变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政府在货币政策调控时,应注重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