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西方文明的启示和中西国力对比的强烈刺激之下 ,19世纪 6 0至 90年代中叶中国早期变法论者依托传统 ,参酌西制 ,第一次明确提出地方自治的民治主张。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议会、乡董制的创设和地方官吏的公举。但由于特定的时代主题和政治背景 ,致使他们的地方自治思想主张以自强求富为宗旨 ,在重民、民本的思想范畴内表述朴素的民权要求 ,以及采用托古改制而立意和仿行西制而立言的双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藩属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政体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是藩属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在历代藩属国及边疆藩属政权,其实行有限的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的具体情形,揭示藩属自治的意义及后 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地方自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中国在清朝末年引入了西方的地方自治制度。新县制是国民政府后期所实施的地方自治制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得到最全面、最认真实施的地方自治制度。政府及各界人士为推行新县制作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和现实脱节,其根源在于政治法律制度不能保障人民享有其应有的权利,人民也无法感受到制度的宝贵和需要。政治法律制度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保卫,这是中国近代很多政治法律制度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始于清末的广东地方自治政策,在辛亥革命后,以沿袭清末自治的形式继续实行.即便处于以“独裁”、“专制”著称的龙济光政权时期,其仍能在当时就任民政长的李开侁的指导下得以规划和实施.1914年2月,袁世凯发出了停止自治的命令.此举使得地方自治政策逐浙向恢复乡绅制度和保甲制度的方向发展.自清末延续下来的地方自治政策因此一度中止.各级议会组织亦因自治制度的停止而被废除.这使得在清末时期形成的以省会广州为据点的广东地方精英领导人——传统广东士绅(遗民),和致力于乡村教育、慈善事业的广东地方精英之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1861年俄国农奴制废除以后,沙皇政府在政治、司法、行政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地方自治机构的建立。地方自治局的设立,是俄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表明农奴制国家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让位于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选制度。尽管这种民选制度还只限于地方自治机构而不是国家政权机关,和同时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议会制度不能相提并论,但这种民选制度的出现,确实是对俄国绝对君主专制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特定的地方自治观,它构成了近代中国地方自治观念及其嬗变的前见和基础,在西方地方自治学说传入中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占居主导地位的地方自治观.西方自治学说的影响不在于全然颠覆中国传统自治观的政治内容,而是赋予它地方自治团体的法律上的人格化形式.因此,地方自治西方移植说只有针对法律意义上的团体自治才能成立.我国的自治学说直到民国中后期才完成从政治意义到法律意义的转变,并相应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法学学说形式.地方自治团体的概念是近代中国地方自治学说嬗变的最大收获.  相似文献   

7.
地方自治作为晚清维新论者伸张民权的基本制度载体 ,一直受到推崇。在甲午战争前后众多地方自治论者中 ,何启和胡礼垣是较早从民权、民治意义上提出和阐释地方自治主张的政论家。甲午战争前 ,他们立足于“布公平”的意旨 ,主张开设地方议院、公举议员。甲午战争后 ,他们以天赋人权为据 ,强调恢复民权首先在于各级议院的创设 ;并依据分权等思想 ,提出和详尽阐释了在中国省、府、县、乡镇一律实行自治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实行直接民权、以及实施地方自治的具体方法等,地方自治不仅为一政治组织也为一经济组织。1939年国民党推行新县制,号称继承总理遗教,改革基层组织,设立民意机构,逐步建立独立的地方财政,并调整新的党政关系。但是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和新县制实施的指导思想、自治向度和强调重点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和背离,这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还不够成熟以及国民党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作为"立宪之根本"的地方自治在清政府、地方督抚、士绅及社会各界的多向推动下,经历了由思想萌动到政治实践,由局部试验到全国规模的政府倡办阶段,并延续至民国初年。在清末新政改革中,山东积极而有成效,推行地方自治又以济南之历城为先。选取山东地方自治作为解剖点,可由点及面地了解中国地方自治的历程,有助于深入探讨清末民初山东政局的走向,且对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国外学者已经对中国的反腐败制度形成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即中国的反腐败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反腐败模式。根据“地方创新性程度”和“对中央廉政策略的影响程度”两个指标,将反腐败制度划分为三种类型:由地方自我创新,并已经被中央所采纳和推广的制度;由中央在地方进行试点,鼓励其他地方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制度;地方已经在酝酿和尝试执行,但中央仍然持观望态度的制度。影响不同地方廉政创新类型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鼓励地方廉政创新和改革的程度、地方主要领导的廉政创新意愿以及在廉政过程中遇到的地方部门利益阻力和民众的态度反馈,由此可见,应在腐败治理策略中重新找回地方力量。  相似文献   

11.
从明末清初到戊戌维新之前是中国与西方伦理学的早期接触时期,无论是明清耶稣会士的译著,还是林乐知、花之安等传教士的著作,传播的主要是一些宗教伦理观念,兼有一些世俗伦理思想.虽然,作为学术意义上的"伦理学"的输入还没有真正展开,国人对西方伦理学的自觉传播还没有形成规模,但这一切在客观上都作了西方伦理学在华传播的先导.先有这些思想观念的输入为之铺路,就为此后西方伦理学在中国全面的传播做了理论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形成了两次高潮,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引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本文探讨了译介活动发生时中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两次译介高潮的发展特征和对语言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学传入近代中国后,急需大量表述新知识、新技术的语词。林则徐、魏源等晚清先哲及来华传教士为创出新语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早期中文报刊与西学著作是新语词得以传播的媒介,英华词典也在新语词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通过在中国出版的西学著作获取了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获得丰富的抽象词汇和专业术语。西学东渐及中日间的文化互动,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社会与历史,也给两国的语言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追求民主和社会进步的地方自治,成为清末以来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内容。作为居于中国法制近代化鼎盛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其自治之法律最完备而精密。然而,真正的地方自治制度并未来得及建成。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因列强各国的外事交涉,晚清政府由最初被迫接触西法知识逐渐走向主动效仿西法规制。传播西法的主体是来华新教传教士,他们在鸦片战争之前就通过译介西史和编纂词典等方式陆续输入西法概念,之后重点译介国际公法,促成晚清新式外交理念的形成,甲午战后则偏重部门法和宪政类法律著作的译介。西方法学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引入,对动摇晚清传统律例观念的影响可谓沦肌浃髓,对清末法制改革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出版事业的国家之一,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变迁中,中国的出版业是以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而出版业转型无疑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体系传入中国,大批的西方传教士随着本国的入侵者来到中国传教。为了配合传教事业,传教士引进了近代的印刷技术与设备,这就是中国传统出版业近代化转型和变革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他们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在中国进行翻译科学书籍、开展科学研究、创办学校以站稳脚跟。特别在农业科技方面,他们把西方实验农学理念带入中国,为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作为中西接触先锋的同时,不仅在华传播西学,实践西学东渐,而且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学,在中国和西方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作品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这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出发,梳理19世纪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在西方思想家、传教士和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出,在大国主义优越感、传教需要和商业利益等现实目的作用下,中国被镀上了一层越来越晦暗的令人害怕与恐惧的色彩,渐渐成为不在场的"他者"。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对中国清末地方自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而提出来的.地方自治思想一经传到中国,就成了近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思潮.地方自治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进步、民主思想潮流之一.地方自治改革,是清末社会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清王朝"预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是在中国近代民主潮流高涨中出现的.其出现固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戌戊以来中国民主思想潮流的涌动及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折射.而日本对清末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