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党政干部作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组织者和实施者,所面对的民生,不仅有其横向方面、而且涉其纵向方面,  相似文献   

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新的“为民”观以及具体的实践途径,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了实践指南。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实践途径是: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积极推进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政治权益;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生理论系统地、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高度重视民生,尊重人民群众是民生主体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重视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于处理和谐社会中人的发展和各项建设的关系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日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也对发展和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设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建设的含义和功能,必须从改善民生的视角来理解。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特征要求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教训要求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中心。当前社会建设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就在于离开了改善民生这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点,推动了党的民生思想创新。文章以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切入点,论述了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思想创新的现实依据、实践基础和内在动力,阐述了党的民生思想创新的继承性、系统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集中论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民生为重”、推动民生建设、使民生建设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的民生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民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各级党委和政府一直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民生实践走过了发展经济带动民生、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二五”期间,绍兴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点是要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导向,以推进创业就业为基本路径,以办好民生工程实事为重要抓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民生改善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8.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业民生思想,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工业民生思想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三者的民生思想内容及其实践的成败,对今天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和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尚书》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经典描述。民生问题连着国运,国运昌盛的重要指标是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此,从以下角度阐述了几个问题:民生问题实质上是国民素质问题;提高素质、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积累人力资本;改善民生必须先改进“民质”,积累人力资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指出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攸关国家兴衰的政治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民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许多社会团体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是,由于在认识论上缺乏辩证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议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把社会还给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准备迎接“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这一顺乎时代潮流的大趋势。民生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学术界应当把对民生问题的研究当作“学”字第一号的大课题,从而为民生问题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绥德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是拱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由于历史原因,1940年后分区一直面对着落实减租减息政策、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正以夯实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等问题。1943年初习仲勋赴任绥德后,领导分区开展了减租保佃、冬学运动、南下移民和文艺下乡等一系列乡村建设工作,涌现出以“郝家桥经验”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典范,极大地改善了绥德乡村的面貌。习仲勋在绥德的乡村建设实践,不仅兑现了他“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承诺,而且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未来新社会的图景,其中所体现的党的领导、人民立场和战略远见为当下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以民主建设促进民生建设”既是一种意见表达和决策参与,也是一种社会交流机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从民生的角度来认识和发展民主,推进“以民主建设促进民生建设”,就要增强民主程序的科学化,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民主不够、民主失真的问题,同时还要提高对民主内部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民主建设失控。推进“以民主建设促进民生建设”,就是要使公民行使人权、确保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都能够在阳光下运行,使民主与民生能够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权的有效保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核心理念,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依托人的主体性,以人为目的。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现实基础,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价值基点,必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制度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当前,改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近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正日益向民生倾斜,呈现了“税收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因果性,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还要在关乎民生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重大问题上改革相应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张 “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改善农村基本生存型民生,通过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建构农村发展型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推进农村普惠型民生,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对农村民生的理论创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这成为全党在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针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改善民生的价值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战略是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策略是必须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明确提出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要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首位。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民生状态相结合,解决了当时关乎广大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民生问题,凝练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核心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实践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基因;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和思考毛泽东民生思想,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贯彻习近平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国恺 《社区》2008,(3):32-33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国家发展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其间,养老问题在当前显得格外迫切,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老有所养”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