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族人在汉族文化迅猛冲击的大背景下涌现出的一员文苑骁将。身为满洲贵胄,纳兰性德将汉文化融会贯通,儒释道文化在《饮水词》中多有体现。词中有儒家的忧患意识和参与精神,当现实不尽如人意之时,纳兰性德又徘徊在儒道矛盾之中,通过佛老之学寻求解脱。  相似文献   

2.
项鸿祚是清代后期词人,其词作艺术价值较高,内容主要为伤心情感的抒写。项鸿祚词受纳兰性德词影响较深,倾向于选择渲染凄冷气氛的意象,风格婉转幽深,清真哀艳,和纳兰性德词风相近。书写个体情感与个性,反对刻意追求声律与形式,这是项鸿祚词对纳兰性德词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史稿·文苑(一)》中记载:“性德善诗,尤长倚声。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所著饮水、侧帽二集,清新秀隽,自然超逸。”张草纫的《纳兰词笺注(修订本)》收纳兰性德现存的词348首,其中涉及边塞题材的有69首,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可见,在历代词人中,大量创作边塞词的,首推纳兰性德。张草纫先生的《纳兰词笺注(修订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文化学的批评方法在纳兰性德词风研究中的一次尝试。通过时代气候、身世家庭、个性理想三个方面的考察,力求还原词人身处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而理清纳兰性德“哀感顽艳”、“婉丽凄清”词风的内蕴及成因。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林立之词派、词家中,纳兰性德倍受学界关注,有着不朽的魅力。本文从他词作的艺术魅力、人格魅力及他的词作风格特点与出身地位矛盾形成的魅力三个方面,阐述了纳兰词的特点并揭示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与李商隐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词人,他们的词风以优美流畅的语言与浓郁的感情相结合,将人性中最为深刻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而悼亡词作为古代至为重要的写作题材之一,纳兰性德与李商隐对这类题材的创作更是独具一格,造诣深厚,其写作特色是用如泣如诉的语言将人性中最凄美的感情展示出来,让人不禁唏嘘。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亡词的数首代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讨他们的写作特色及其词风在史上对各个时期文人墨客所起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为研究对象,对其悼亡词中所出现的意象和频率进行统计,从夜晚氛围的描写这一角度出发,选择 “月”这个意象,探讨夜晚氛围对于纳兰性德悼亡词情感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是被誉为"清代词人之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著名词家,纳兰性德在词的功能和审美价值等重大问题上阐发的精辟见解,达到了那个时代可能有的新高度。正是对词创作上的正确认识,是他进行创作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他的创作实践,引导其词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的边塞词既延续了前代的边塞题材,又在情感取向、抒情方式以及词体风格上有很大的创新.作为第一个大量创作边塞词的人,他把词从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清代词的题材视野.时代、人生经历、个人气质以及诗词同位的词学观共同决定了他的边塞词是传统边塞词和婉约词的结合体.归类分析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并将其边塞词与前代边塞作品进行系统的比较,对明确其边塞词在清代词史以及整个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为我们留下了家家争唱的《饮水词》。词中所呈现出来的人生追求正是纳兰性德自我实现历程的显现:从追求普通人世的政治理想到失意情殇自疗,在红尘中跌跌撞撞了一大圈,终于感悟到生命意识的本源:缘起性空。他将个人的无奈、不幸上升到社会、人生的虚无空幻。纳兰性德虽然没有遁入空门,却在精神上得到了顿悟,成了红尘中的精神隐士,达到了真正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1.
纳兰词序言及词中对地名的标注、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词与意象的选用以及与江南文人的过从甚密,皆是其词地域特征的具体呈现。究其成因,主是因侍卫身份得以随同康熙巡游各地,使其词顿具纪游特色,这是“身游”所致。对异地风情的好奇与敏感,对江南秀山丽水的神往与眷念,对汉族人文蔚兴的向慕,对江南山水烟霞、人文景观的艳羡,在纳兰词中皆有体现,此巧纳兰词地域特色的神游之固。  相似文献   

12.
论纳兰词的兴亡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朝权重一时的宰相 ,他本人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 ,可谓生长华阀 ,官居高位 ;而他在词中却流露出浓厚的兴亡之叹。这与他先祖所属叶赫族的兴衰胜败密切相关 ,也和清初词坛怀念旧朝、慨叹兴亡风气影响有关 ,还与李煜词思念故国、感伤兴亡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以其《饮水词》著称于世。"冷"与"暖"在纳兰词中频繁出现。冷、暖结合的心性与词心,构成了其人其词的独具魅力之处。冷、暖结合心性的形成有诸多因素。而词心的深婉曲折,也由冷与暖的独特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14.
入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这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金词融会北宋词风的过程中,遗山以其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词和北宋词的交融是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业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的交融,遗山以其极高的词创作成就而成为这两种文化交叉点上的佼佼者。遗山推崇苏、辛,词风豪放,对元词的发展走向很有影响。在沟通宋、金词以及在金、元词的延续上,遗山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遗山还是在具体词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词创作的金代最重要的词人,其词体制完备;词中尊杜,极善融化唐诗;其词又有明显的“史”意识影响的痕迹;金、元之际文人歌酒狎妓之风在其词中时有反映;清代词论对其词毁誉不一。凡此种种,都体现了遗山词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词选选坛上,胡云翼是又一重要的人物。他从词学普及的目的出发,一生着力于词选理论的总结和具体的词选编撰,存留词选十多部。分析比较其主要的九部词选可见,他始终秉持了推重豪放词、女性词的原则。但与此同时,建国前后,他的词选观经历了一个由注重主观到顺应时代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是康熙时期一位著名的满族词人,在中国词坛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入手,对他及作品产生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了阐述,评价了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特别对其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表现出的明显矛盾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汉族普遍对毒蛇持禁忌态度。汉族毒蛇禁忌习俗源远流长。人们将蛇列为五毒之一,将毒蛇视为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力量的代表。汉族许多习俗都与毒蛇禁忌有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俗都属于毒蛇禁忌的范畴。正是在这种毒蛇禁忌习俗的基础之上,在某些特殊场合,汉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非图腾崇拜性质的崇蛇习俗。不过,汉族崇拜毒蛇仅仅限于利用毒蛇来避邪御凶。这种崇拜是由对毒蛇的禁忌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他的诗、词创作既都具有多元化风格的一面,又有诗多纪实词多言情不同的一面。陈与义诗词互动首先体现在简斋词题材立意的诗化和创作技巧的诗化,这些是诗歌对词的影响和渗透;其次体现在简斋词对简斋诗流丽特点的影响以及简斋诗句化用词句等方面,这些是词对诗歌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20.
凌廷堪为清代经学大家,其以经学家身份研治词乐,与乾嘉汉学转向关系密切.凌氏以考证经史之态度研究词乐,著有《燕乐考原》.然而凌氏研治词乐的目的却不在于词乐本身,他试图通过打通隋唐燕乐一关,上溯先秦雅乐,求乐明礼,以传统礼乐来救治日益衰败的世道人心,实现其经世致用之目的,这与乾嘉汉学转向的理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