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和”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无论是道家 ,还是儒家 ,对“和”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在哲学上的剖析 ,并且 ,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观先秦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不难看出 ,先秦时产生与定位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已为秦后来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关于中西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必然涉及的三重视角:一是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独立研究。探讨从自身文化氛围中产生出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等;二是以对方审美理论的问题视角作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三是用现代的音乐美学理论言说方式对历代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性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以“情”为主要审美范畴,展示出晚明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特色,但是汤显祖美学思想并没有抛弃儒家的中和以及兼济天下的美学追求。他倡导的“情”是把儒家的“志”统一于“情”的范畴之中的,形成了完整的“情”本质体系。汤显祖在文艺创作论、艺术功能论和《牡丹亭》艺术形象塑造等美学相关问题上均反映出儒家中和的美学理想以及“情”“志”统一的“情”本质论立场。  相似文献   

4.
在蒋孔阳看来,音乐美学思想不是美学家给音乐规定的法则,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不是先秦乐官的音乐理论,而是诸子百家关于音乐的看法和想法,是诸子百家政治和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论稿》立足实证考究音乐的社会生成和社会功能,论述“省风”“宣气”,孔子“正乐”和墨子“非乐”,贯穿着一种虚怀若谷的人文意志。这是蒋孔阳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蒋孔阳美学思想体系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繁荣时期,表现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独立创造。文章指出,以“仁”为本,以“礼”为用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理论前提。文章既评述了孔子乐为礼用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兴观群怨”与“思无邪”的艺术审美标准,又剖析了孔子的美善关系论和美感思想,并指出孔子开了人类欣赏自然美“比德”的先河。文章认为,孟子发展了孔子儒家美学思想。孟子提出的“与民同乐”的美学思想和关于美感普遍性的思想,以及“充实之谓美”和“浩然之气”的美学命题,都是对儒家美学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美学包括认识论美学、主体性哲学美学和“情本体”美学3个部分。其思想来源复杂,早、中、后三期美学价值取向分岐较大,其中理论观点互相掺和甚至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李泽厚的关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具体地说,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关学理论形态。分析认为,尽管李泽厚美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其主线仍是比较清晰的,即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来建立起自己的实践关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先秦两汉文献中出现的“节”字,基本意义为“节乐”与“和乐”,同时还兼有“乐章”与“乐器”之意.“节乐”是实现“和乐”的前提和条件,“和乐”是“节乐”的结果.“节”的这一基本意义与音乐美学中的“中声”、“和”等概念范畴共同指示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方向大致形成于春秋末期.“节”的音乐内涵实际上处于传统音乐美学的中心层面.  相似文献   

8.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然乐论在发展我国古代自然音乐观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文章通过分析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人合一”、“真情自由”美学思想,从而确证了道家自然乐论是中国历史上最合理、最接近人、最接近人民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不仅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美学精神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点。新的美学精神以科学化、民主化、民族化和大众化为特征。体现在新艺术形象上有三个特点:高扬典型化,摒弃类型化;高扬平民化,反对贵族化;强调科学化,摒弃神秘化。而这些,不仅是属于古代范畴的“近代”与属于现代范畴的“现代”的历史分界线,而且还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10.
冯振琦 《南都学坛》2001,21(5):13-14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发展时期 ,而汉代的乐舞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引人入胜的境界。反映在音乐美学方面主要有 :一是总结先秦融汇各家 ,既有以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 ,糅合儒家、阴阳家的《淮南子》 ,又有以儒家音乐美学为基础 ,糅合各家思想的《乐记》 ;二是明显地阴阳五行化 ,既出现了《乐记》中的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又出现了乐纬、《白虎通》的神秘繁琐的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墨子的非乐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上古“取和去同”的音乐美学思想,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美学思想。作为现代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时代的变革、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美学理论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鉴于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因而其关学思想显得颇为庞杂,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李泽厚五十年的关学历程。分析认为,尽管其关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主线比较清晰: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建立自己的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总结了春秋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其内容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吸收了《国语》中史伯关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无一听,物一无文”的论述,师旷关于“新声兆衰”的思想,伶州鸠关于“政象乐,乐从和”“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的思想,《左传》众仲的“乐行八风”说涉及自然与音乐的关系,卻缺  相似文献   

15.
“外化及其向主观回复”范畴是卢卡契庞大审美反映论美学体系上的主要支点,卢卡契在这一范畴中揭示出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塑造一个“世界”来表现人类的自我意识,这个塑造的世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拟人化的反映。艺术的发展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卢卡契这一范畴中包含的美学思想,探讨卢卡契美学思想在当代哲学文化背景中的思想价值及卢卡契美学对黑格尔美学的超越和对马克思美学的丰富。  相似文献   

16.
汉朝的建立和五行学说的风行,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力图找到宇宙论的根据,从而形成《白虎通》的音乐论体系;而《淮南子》则承庄子而采儒家及五行思想,却难以弥合其中的缝隙。汉朝的灭亡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中断了儒道两家音乐论以政教为鹄的取向。于是在玄学大兴的背景下,嵇康以道家音乐论为基础,改造了《乐记》以“乐”为核心的儒家音乐论,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声”为核心的新的音乐美学,实现了音乐美学的独立。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嵇康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思想。指出嵇康的音乐本体论的核心是“和”。嵇康在批判儒家的音乐美学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相似文献   

18.
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既不否认音乐具有本质,也不否认音乐具有内容,只是其对音乐本质和内容的认识与先前的主流观念有所区别。因此,将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看作伽茨所谓“自律论”音乐美学的看法是不妥当的。在“反本质主义”甚嚣尘上的理论背景中,汉斯立克所确立的音乐美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美学理论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性论”是中国释道二教宗教美学的本体论,其核心范畴“心”是建构其宗教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释道二教皆强调以现实人心为出发点,以回归清虚本心,了脱生死,获得人生自由为归宿,体现出浓厚的人生审美化的特点。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禅宗和全真道的“心性”之美,可以揭示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突出了两种研究趋向,一是经典范畴和命题的清理与转换,比如,“兴”、“乐”以及美与善的关系等。研究者不但对其基本内涵作出解释,还多从新的角度、新的理论出发阐释其现代内涵,在传统范畴和命题与现代美学之间实现理论的对话与衔接,使其在内涵上完成现代转换;二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比如,儒家美育思想研究、儒家生态智慧研究等。这种研究趋向多表现为从现代美学问题的角度充分挖掘传统儒家美学思想资源,试图把传统儒家美学资源直接整合于现代美学思想的建构之中,从而实现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