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是文化不可译的前提,文化的超地域性特点是文化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变的条件,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伴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兴起的外宣翻译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外宣翻译热潮中的一个焦点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不可译问题。要创造性地解决外宣翻译不可译问题,真正让中华文化获得西方世界接受和认同,应以代表中国21世纪原创性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理论为依托,将西方语言、文化和功能翻译学派的思想融入生态翻译论,从根本上消减同样以生物进化论为支撑的欧洲中心主义,实现跨文化交际生态正效应。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宣传语的翻译不仅具有典型的不可译性,而且在外宣翻译中也极具示范效应。通过分析财富论坛英译本,说明实现语言、文化、交际跨文化生态正效应的重要性,强调应以平等的观念和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多样性翻译生态环境的循环构建。  相似文献   

3.
译界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话题争辩已久.常态思维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造成不可翻译或语言间“不可通约性”的直接原因;“模糊性”还会限制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际,从而导致误译或歧义.然而,通过对“功能对等”、“可译性限度”、“语言模糊性思维”、“文化的兼容性”、“文化共相”以及“语言共相”的研究发现:语言的模糊性特征正好是实现“等效”或“可译性”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忽视文化背景而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往往会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困惑。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既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 (听 ,说 ,读 ,写 ,译 )且要传授社会文化知识 ,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译的文本,现在都成为可译的了.并且可译性会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接触而增加.因此,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例证中、英文互译时的不可译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译的文本,现在都成为可译的了。并且可译性会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接触而增加。因此,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例证中、英文互译时的不可译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口译是一种典型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为交际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作为口译主体的译员为了应对原语和译入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会根据自己的文化取向,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口译策略和技巧,从而确保交际的顺畅进行和翻译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联想思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颜色词、数字、动物词三方面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联想差异 ,说明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不仅仅是语言问题 ,语言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略的问题 ,是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整体、不同类型学习者以及相同类型学习者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学习者语言能力中听译较差且跨文化交际知识较少;英语专业学习者比非英语专业的语言能力高、跨文化交际知识多;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知识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提高和丰富;男生在听、说、读和跨文化知识方面好于女生.  相似文献   

10.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它与语言交际不同,在特定场合起到有声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了解掌握不同民族的体态语将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讨论了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并对卡特福特关于文化不可译性最终将由语言不可译性来解释的倾向提出了异议。通过定量分析英语谜语汉译后的可猜测程度,提出了区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必要性,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歇后语有极深的民族文化底蕴,表达力很强,雅俗共赏,深受海内外华人的青睐,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枚瑰宝。卡特福德的不可译性理论在翻译歇后语中显得特别明显。针对不可译性,为了实现语言交际和文化沟通,人们必须在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民俗学和翻译学等多方面的结合点上,探索英译歇后语的操控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语词层面,中国菜名在语音层面表现为极强的不可译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语概念时尽可能回避语音直接引入,而总是希望用本民族语言的原有概念来表述或解释外来概念。这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导致语言在语音层面极强的不可译性。然而,当原语的一个概念在译语无法找到对应的概念表达,甚至很难用译语对它作出很好的解释时,语音的直接切入则是更好的办法。中国菜名语音层面的不可译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可以转化的,中国菜名翻译实践中不乏这样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翻译既涉及不同的语言,也涉及不同的文化。而广告作为传播信息的方式之一,是语言与文化的载体。通过大量英汉广告实例分析,指出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给广告翻译带来的困惑和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破除中西文化交流的三大思想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倡导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三大思想障碍 ,即认定不可能有平等的文化交流 ,认定未来世界文化的大趋势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或认定文化融合的最终境界是无差别的、统一的世界文化 ,夸大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不可译性。在对平等交流有无可能 ,无差别的、统一的世界文化有无可能 ,准确的文化翻译有无可能等三个理论问题作了辨析以后 ,作者表达了一个愿望 :中西双方回到平等交流的元点上来 ,加深了解与认识 ,促进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可译(最低层次)与不可译(最高层次)的对比分析,从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等主客观因素出发,认为模糊性能在翻译过程中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有效办法。文章把模糊的翻译过程理解为从不可译到可译又向不可译迈进2个阶段,并初步进行形式处理,为下一步用模糊隶属度评价译文与原文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再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设计理论图形来阐述可译性、不可译性、可译度等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探索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所以存在的理论依据——同构及其相对性原理,并揭示该原理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体现,从而证明可译度的提高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可行。  相似文献   

18.
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可译性与否受到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以及翻译方法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从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分析洪堡特语言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问题。分析洪堡特的观点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可译性(或不可译性)这一翻译观的理解。于是在把对语言的认识与对翻译观(可译或不可译的观点)的理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例证,本文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可译性或是不可译性,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者。  相似文献   

19.
可译与不可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译者应面对不可译的现象 ,努力摆脱逐词死译和单纯语言对等的羁绊 ,另辟蹊径 ,探索功能等同和美学等效的原则与对策。文化交融和趋同等因素必定会促进不可译向可译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争论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文章认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事实上是可译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换言之,不同语际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